在寧波,上千只白鷺在中國石化鎮海煉化(下稱“鎮海煉化”)廠區煉塔間的小樹林棲息繁衍,與煉塔油罐相映成趣;在嘉興,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巨石”)“未來工廠”內的生產線上玻纖快速集絲成卷,工業機器人、一排排自動化機械手臂,日夜無休的在生產線上輪轉騰挪;在上海,洋山港碼頭貨船云集,岸橋林立,碼頭作業繁忙有序……
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實地采訪鎮海煉化、中國巨石、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遠海控”),切身感受國資央企奮力打造“現代新國企”的鏗鏘步伐。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未曾想,在鎮海煉化廠區就有著這樣一片世外桃源之地——“白鷺園”。
走進“白鷺園”,中國證券報記者看到,在這片15000平方米的樹林中,樹木蔥蘢,花草盛開,鷺鳥或三五翩然、或立于樹梢,樹上布滿了鳥巢,成群的鷺鳥在這里筑巢安家、繁衍生息,呈現出一幅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的美景。
這片“白鷺園”已成為鎮海煉化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名片。“綠色已成為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鎮海煉化公司代表、黨委書記莫鼎革告訴記者。
近年來,鎮海煉化潑墨生態新圖景:著力打造“無廢無異味綠色示范基地”,即將建成浙江省最大的加氫中心;建成全天候24小時、全年365天全球白鷺慢直播平臺;“地溝油”飛上藍天成為現實……作為中國石化首批綠色企業的鎮海煉化,正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面向未來,莫鼎革胸有丘壑:公司將以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為戰略牽引,努力實現“十四五”末全面建成“世界級、高科技、一體化”綠色石化基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石化新篇章。預計到“十四五”末,中國石化鎮海基地將形成3000億元年產值的產業格局,實現“再造一個更高質量的鎮海煉化”的目標。
綠色,同樣也是中國巨石的最美底色。調研中,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中國巨石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到研發、生產、物流、客戶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實施清潔生產,奮力打造綠色工廠樣板。
2022年公司自主發起節能減排減廢項目,累計節約的標煤相當于23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1萬噸,相當于一年植樹約600萬棵。今年2月,公司在江蘇淮安開啟了打造全球首個玻纖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的新征程。
得益于全員低碳環保的氛圍和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中國巨石實現了“產廢無增長、資源無浪費、設施無缺口、監管無盲區、保障無缺位、固廢無傾倒、廢水無直排、廢氣無臭味”的目標,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實際,具有借鑒和推廣意義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發力數智化轉型
來到嘉興桐鄉,記者置身中國巨石智能制造基地六分廠,一種科幻大片的即視感撲面而來。
在占地20萬平方米的生產線里,人員寥寥無幾,生產線上玻纖快速集絲成卷,矩陣排列的自動化機械手臂日夜無休地在生產線上輪轉騰挪,工業機器人如行云流水般完成產品分檢、自動包裝、AI視覺質檢等步驟,并通過下沉式電梯隧道進入無人立體庫,AGV智能搬運機器人把整車的玻纖產品送到智能倉儲中心,智能控制中心碩大的屏幕上密集的數據圖表正實時顯示著全域追蹤、實時更新的數據……
在這里,每天生產的玻纖紗能繞地球450圈,工廠自動化率超98.5%,大大提升人均生產效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中國巨石推動‘數字技術+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深化‘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實施‘1個平臺、2個統一、N個集成’的數字化戰略,運用了一系列‘高精尖’智能裝備和控制系統,賦能智能制造,引領玻纖工業數字化變革。”中國巨石黨委副書記、副總裁,巨石集團總裁楊國明表示。
據了解,中國巨石以“制造數智化”戰略為引領,憑借中國巨石智能制造基地建設,公司榮獲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浙江省首批“未來工廠”榮譽稱號。此外,公司不斷擴大“未來工廠”建設,智能制造等先進玻纖生產技術已從桐鄉總部推廣至成都、九江、埃及蘇伊士以及美國南卡羅來納州。
“目前,公司玻纖紗年產能超260萬噸,產品種類有3000多個規格品種,遠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占有率超全球四分之一。”楊國明說。
作為全國首批“數字領航”企業,鎮海煉化也正發力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奮力繪制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據了解,鎮海煉化已全面建成投用浙江省最大5G企業專網,率先建成以“生產運行智能化、設備管理數字化、企業管理信息化、工業互聯平臺化”為主要特征的煉化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自主研發國內首個石化裝置儀表健康管理平臺,著力打造“企業大腦”和“未來工廠”。
“去年建成投產的120萬噸/年乙烯裝置,占地14萬平方米,現場只需16人操作。”莫鼎革說,原來作業環境相對較差的焦化裝置,如今操作人員應用全自動無線智能行車系統,實現了“人工變智能、現場變遠程、灰領變白領”。
機器換“人”、工藝換“智”、管理換“腦”,央企生產車間里的這些變化,正是踐行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體現。
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港口貨物吞吐量被視為外貿的“晴雨表”。來到上海洋山港碼頭,記者看到,這里貨船云集,岸橋林立。一輛輛印著“COSCO”的集卡往來穿梭,中遠歐洲輪等多艘大型集裝箱貨船正在進行集裝箱裝卸作業,碼頭作業繁忙有序。
“今年一季度,中遠海控所屬中遠海運港口碼頭總吞吐量為3030.54萬標準箱,同比上升,體現了我國外貿回暖的趨勢。”中遠海控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集裝箱板塊碼頭重箱和空箱堆存比例總體維持在較為合理的狀態,并通過旗下中遠海運集運、東方海外用箱的統籌調配,不斷提高用箱的成本管控能力。
做強海運企業,最佳的路徑就是深化改革。“通過改革重組、資本運作、業務創新,公司提質增效成果顯著。”中遠海控相關負責人說,從上市公司披露的數據來看,2020年、2021年、2022年中遠海控歸母凈利潤分別達99億元、893億元、1096億元,體現了較強的發展韌性和潛力。
據介紹,去年以來,中遠海控通過引入上汽總公司作為投資者,實現雙方在汽車供應鏈、零部件進出口物流等領域的深度協同;通過收購中遠海運物流供應鏈股權,加強集裝箱航運與相關供應鏈服務之間的融合;通過認購中糧福臨門股份,推動現代物流服務業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從而更好地保障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此外,通過直接持股上港集團及廣州港部分股權、增持中遠海運港口股份,為公司數字化供應鏈轉型加速,有效平抑周期性風險,增強全鏈條服務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
受益于持續釋放的改革重組紅利,中遠海運集團這艘航運“巨輪”,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球綜合物流供應鏈服務生態航道上乘風破浪、全速行駛。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作為混合所有制的典范———中國巨石也嘗到了深化改革帶來的巨大紅利。
“央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的競爭力。”楊國明表示,在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中國建材充分尊重中國巨石黨委書記、總裁張毓強的經營管理作用,給予其允許范圍內的最大自主權,而中國巨石也按章辦事,雙方在思想上首先實現了混合,最終實現了企業經營過程中市場化的、靈活的、信任的“混合”。
數據顯示,1999年上市至2022年,公司總資產增長了44倍,玻纖產量增長了83倍,營業收入增長了55倍,利潤總額增長了171倍,合計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217倍。
“中國巨石與中國建材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證明,央企與民企的混改完全能夠混出活力,混出合力,混出競爭力。”楊國明說。
從生態環境,到工廠車間,再到港口貨運,國資央企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主體、重要力量,正著力打造適應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現代新國企”,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