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宋志平:我為什么寫《共享機制》這本書?
【添加時間:2023-04-26 】   來源:總裁讀書會 分享:


image.png

宋志平,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總裁讀書會全國領讀者聯盟主席

共享機制的源起與思考

剛才聽了黃衛偉和周放生兩位老師都談到了《共享機制》這本書,并給予了肯定,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感動。

《共享機制》這本書,我醞釀了好久,也寫了兩年多的時間,現在終于出版了。這是我的第21本書,也是很有意義的一本書。

黨的二十大再次闡述了關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和本質要求之一,同時二十大還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寫入了黨章。

大家知道,社會財富分配中分為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一次分配是企業里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是轉移分配,比如稅收等;三次分配是道德分配。共同富裕解決兩級分化,讓社會更公平,共同富裕的關鍵是要打造橄欖型的收入分配結構。

要打造橄欖型的收入分配結構,就要從初次分配做起,企業的初次分配既關系到企業,也關系到社會,這是一個大邏輯。然而,在初次分配里,過去我們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有沒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過去分配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單方面股東利益最大化。整個西方都是股東利益最大化,股東至上的資本主義,這確實帶來了效率,也帶來了繁榮,但也都形成了兩級分化和環境的惡化。為此,我們需要新的發展理念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新的發展理念中,我們提出了共享理念。

在微觀的企業里,我們同樣面臨公平和正義的問題,究竟要怎么解決它,這是我長期研究的一個問題,經過這些年的研究、思考與實踐,最后形成了《共享機制》這本書。

最高領導人最近著重指出,“要堅持分類改革方向,處理好國企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關系,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管理體制,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用,以市場化方式推進國企整合重組,打造一批創新型國有企業。要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什么才是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呢?我理解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各類企業在市場中都要公平競爭,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二是在企業內部要按照市場化機制來分配。從內到外,都要真正地按照市場化機制運營。

我是一個機制主義者,我很相信機制。1993年,我在北新當廠長,那時工廠里幾千人發不出工資,嗷嗷待哺。我當時36歲,那時許多工人遲到早退,出工不出力。我問他們:你們怎么就不能好好干活呢?他們回答說:宋廠長,我們好多年沒有漲過工資,也沒有分過房子了。我說是不是這個問題?他們說是。我說:漲工資、分房子需要錢,錢從哪里來呢?我也沒有。大家好好干,賺了錢就可以漲工資、分房子。

后來我就在辦公樓前面掛上兩個大氣球,氣球上掛兩條飄帶,一條寫著“工資年年漲”,一條寫著“房子年年蓋”。就是這兩個觀念,調動了全廠員工的積極性,大家的熱情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就這樣,這個企業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工廠,變成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企業。

那時,我和員工經常講的就是:其實我最想點燃的是員工心中的火。這句話一直是我的圖騰,我做企業一直是這么想的。

我是這家工廠成立13年來的第八任廠長,也就是說這家工廠13年換了八任廠長,像是走馬燈。我在這家企業當廠長一做做了十年,把這家企業做好了,這就是今天的北新建材,我離開21年了,它依然很好。

我常想,為什么我能把這家企業扭虧為盈、反敗為勝呢?我覺得原因很簡單,就兩個字:人性。洞察人性、理解人性。我在這家企業里,就是堅持“每年漲工資,每年蓋房子”這一條,企業就發展壯大起來了。

我講這段往事,其實想講的就是機制。救活北新建材的,就是機制。

什么是機制?機制就是企業效益與員工利益之間的關系,有關系就有機制,沒有關系就沒有機制。機制非常重要,不論什么所有制的企業,只要有好的機制,企業就能搞好。

在企業里的改革需要做的事很多,但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一指就是機制,就是員工的利益。這幾年,我們在企業內部機制改革中推出了“3+2”的改革方案,3”是科技分紅、員工持股、管理層股票計劃,“2”是超額利潤分紅和跟投計劃,現在還在繼續推進。

大量實踐的經驗表明,企業有機制才能做好,沒有機制就很難做好。用我的一句糙話來說,就是:有機制,做企業不需要神仙;沒有機制,神仙也做不好企業。

從激勵到共享的升華

《共享機制》這本書我寫了好幾年,最開始這本書的名字叫激勵機制,為什么后面要變為共享機制呢?

我腦海里有一件事記憶深刻:四十多年前我在工廠做技術員,有一次我的車間主任和廠長發生了沖突,當時我在現場。廠長說:我扔一顆豆,你們給我翻一個跟斗,我現在扔了三顆豆,你們一個都不給我翻。車間主任則反駁說:翻跟斗,你以為我們是猴子嗎?

當時我二十多歲,這段對話給我很深的思考:人到底是人還是猴子?人在企業里到底應該處于一個什么的地位?

在工業時代,企業把人當成勞動力看待。而在今天,任正非說華為是知本主義。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的干部員工們,他們擁有了知識、技能、經驗、能力等,這些都是資本要素,這種要素應該參與分配,而且這些分配都是干部員工們應該得到的。

這個我們能不能跨越和思考?基于此,我把激勵機制改為了共享機制。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做企業應該有更高的理想。講這個不是說要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而是承認我們的知識、技術、技能是資本,應該參與分配。我覺得應該是這樣子,這也是我的一個想法。

我在央企工作了四十年,我最早提出來一個概念,叫央企市營,也就是中央企業也要進行市場化經營。當時我提了五條,并出了一本書叫《央企市營》,后來我也率先實施了混合所有制。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便是靠混合所有制發展起來的。

2019年秋天,我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機制革命,推開國企改革最后一扇門”。那是我系統講機制的文章,但那時我用的還是激勵。這幾年學習新的發展理念,我覺得“共享”更好。

這就是我為什么要用“共享機制”的一些思考,我相信最后大家會統一到這上面來。


《共享機制》的主要內容

《共享機制》這本書的內容一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共享的邏輯。包括共享的理念、共享經濟、共享企業、共享機制、共享型企業家。我不是一個理論家,而是一個實踐者,我的理論是有局限的。我寫的這套東西一定還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引導了一個入口,大家以后可以用來繼續研究。

第二部分:共享機制與平臺。這部分內容也是這些年來我圍繞機制的一些觀點。包括企業的目的、何為好企業、何為好企業家、企業家精神、國企改革的三大抓手、混合所有制改革、共享機制等內容。

第三部分:共享機制的實踐。這是最關鍵的內容,我覺得這也是這本書的一個亮點,是我去過12個企業的總結。

我做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四年時間,去過不少企業調研,我選了有機制且做得好的12個企業。12個企業的實踐案例都是我自己挑選的,選了不同的激勵的方法,共享的辦法。不僅有國企,也有民企,大家做企業必能找到適合自己可參照的。這里我和大家分享其中的兩個案例。

比如地方國企的萬華。萬華的前身是煙臺合成革總廠,竟然做成了中國的巴斯夫。最高領導人20186月在視察萬華煙臺工業園時講過一段很重要的話: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成為現代企業。萬華改了什么呢?機制。什么機制?科技分紅和員工持股。

再比如央企海康威視。海康威視的前身是在太原的一個研究所,18年前,它從太原搬到了杭州。杭州是個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城市,所里就成立了海康威視這個注冊500萬人民幣的合資企業,給管理層和技術骨干設立了16%的股權,變成了一個有內部機制的高科技企業,后來快速發展成為上市公司。上市之后又實施五期限制性股票計劃,成為央企改革的典范。

這本書我本意是寫給國企改革用的,但機制是國企和民企共性的問題,而且案例中也有一些是民企的案例,所以,這本書既適合于國企的改革者們參考,也適合對機制感興趣的民營企業家們閱讀。我也真心希望更多的企業家們加入到機制改革的洪流中,進一步提高我國各類企業的經營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這些案例里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激勵和共享。其中有不少屬于激勵的,也有一些屬于共享的,比如超額利潤分紅權就屬于共享范圍,華為案例里也有屬于共享范圍的內容。

其實機制也不是個新東西,300多年前的晉商的分配方式就是照顧到了東家和掌柜的與伙計們,出現了富可敵國的八大晉商,像著名的平遙票號那樣。平遙票號是出資方的東家做為銀股,而掌柜的、賬房先生和伙計們做為身股,年底分紅時,東家分50%,掌柜的和賬房先生分25%,伙計們分25%

有思想才能真正被尊重

目前市場上討論機制的書還不多,《共享機制》這本書的出版面市,我希望以此拋磚引玉,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入口,引發一些思考,我覺得我有這個責任。

企業經管書一般有三種:

一種是學者寫的書。比如黃衛偉老師去年寫的《管理政策》就是一本非常高水平的書,也是這次讀享盛典推薦的書。

一種是經管作家們寫的書。比如吉姆·柯林斯寫的《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再造卓越》《飛輪效應》等書,有幾個觀點,但是有大量的案例。

第三種是企業家們寫的書。比如艾柯卡、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寫的書。國內企業家寫的也有,比如曹德旺的《心若菩提》;董明珠的《行棋無悔》;最近劉永好有一本新書叫《煥新》,這是秦朔團隊給他寫的傳記;還有李東生的《萬物生生》,雷軍的《一往無前》《小米創業思考》,這些都是企業家推出的書。

我這些年寫了21本書,其中有一本《篤行致遠》,里面有108個小故事,有點像我的回憶錄。其他書都是結合企業實踐中的問題而寫的。

有人問我:宋總,你覺得你的書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我說兩個字:有用。我覺得有用我就寫,沒用我就不寫。我不是經管書作家,我主要是針對所面對的問題,去實踐、研究、交流。先做,后講,再寫,以事講理。我所有的書都是以事講理,這本書也不例外。

今天在這里和大家分享《共享機制》這本書,我希望和大家一起來討論和豐富這個話題。施瓦布寫了一本書叫《利益相關者》,其中有一段話寫得非常好:當代世界已經分裂,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從中國儒家文化的和諧精神里找到答案。這就是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年會創始人施瓦布的感慨。

過去我們企業大多向西方學習,學管理,學技術;分配領域里也學了西方的股東至上,但今天要解決好企業分配問題。我覺得真正的答案是在我們中國的文化里,所以我們要一起來學習和挖掘我們民族里這些燦爛的精神和文化,結合現代西方的經濟管理理論,找到一條通路。

我們中國發展速度快,財富創造多,我們正在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但是我覺得有思想才能真正被尊重。對我們來講,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要創造精神財富。要研究一些企業里的深層次問題,在企業的效率和公平方面貢獻出我們的解決方案。

據宋志平2023年4月23日在第七屆中國企業領袖讀享盛典上所做的“讓企業成為共享平臺”主旨演講整理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