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院長在中央企業新能源論壇暨2023年中央企業新能源電池產業推廣日上的主題發言能源轉型中的風險和風險權衡
劉尚希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非常高興來參加這個盛會,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在這里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研究和心得體會。我講的題目是“能源轉型中的風險和風險權衡”。
能源轉型是由風險引發的——人和自然的沖突,迫使我們不得不進行綠色低碳轉型,包括能源轉型。低碳綠色轉型包含的能源轉型、能源革命由風險引發,說明能源轉型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只有認識到風險本質,察覺到風險鏈,才能使企業面對政策時找到應對風險的真正依據。能源轉型帶來的影響是深刻的、全局性的、整體的,矛盾的表象促使多樣化選擇,是風險權衡的結果。
能源轉型的風險權衡非常復雜,涉及到成千上萬個不同參數,很難使用現有的數學模型進行模擬計算,通常以概率描述未來的風險作為支撐進行項目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講,整個人類對風險的認識處于入門階段。風險思維尚未真正形成,更談不上風險研究范式。風險超越了“二真邏輯”,它是一種無法描述的量子疊加態。若想真正在面對未來的時候作出恰當且符合現實需要的風險權衡,需要將風險概念向風險思維進而形成研究范式轉化。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和各種各樣的風險,從全球來看,這是國際博弈的風險。從《寂靜的春天》到羅馬的《增長的極限》到《聯合國共同的未來》,認識到人和自然的沖突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發現溫室效應后,全球意識到人與自然的沖突必須要調和,回到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
在工業革命時期,人的理性自負達到了高峰,意欲凌駕自然之上。但現在人類已認識到,人與自然的沖突最終輸家將是人類,恩格斯曾深刻論述了這一觀點。目前,全球可持續發展達成共識——通過綠色低碳轉型調和人與自然的沖突。發展中國家首先還是要發展,實體經濟難以做到對環境的零損害。我們盡管已經承諾 “3060”目標要朝著零排放的方向努力,但是要真正做到零排放并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對經濟、對社會甚至政治都會帶來一系列影響。
低碳綠色轉型、能源轉型過程中,經濟增速存在放慢的可能,社會風險被國際高度關注。國際上許多國家未雨綢繆,采取根據氣候變化對風險進行壓力測試。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對經濟風險、社會風險、成本上升如何進行匹配?曾經為了盡快實現“3060”目標達到“碳沖鋒”,采取“三控政策”控制能耗,繼而出現了拉閘限電導致先進企業無法開工的嚴重負面問題,造成嚴重影響,后被中亞糾正。
我們關注環境氣候風險,但可能沒有意識到在轉型過程中對經濟造成的沖擊將引發經濟的風險,經濟的風險將引發社會風險,影響到民生、就業等等,這種風險無所不在。但風險是抽象的、不易察覺的,只能通過人類大腦做充分的思想試驗才能識別這個風險。風險在不斷轉化,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面臨國家能源轉型的政策確定和實施、碳定價、碳市場等問題。不同的目標、政策、實施路徑引發的風險、形成風險組合和風險結構都是不同的,挑戰非常大??此剖敲鞔_的目標,放在風險的視角下觀察,明確的目標就變得模糊了。比如生態學家、環境專家們發現,清潔能源可能會引發新的環境風險,比如風電對鳥類的影響,對生態鏈的影響等問題不斷衍生。對企業來說,這些風險都會轉化成企業的上升成本,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是巨大的。假如,以零排放、零碳作為基準進行估值,現有的資產負債表將會全部改寫。我們朝著零排放(零碳)的目標,但在前進的過程當中,不斷變化的資產負債表將促使對企業的價值、對產品的價值、對資產的價值出現新的估值,即風險。風險價值在資產評估中將扮演減值的角色。會計準則里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開始有減資準備。在這基礎上,不僅要考慮到時間價值,更要考慮到風險價值的風險折現率,現有的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可能大大縮水。
從能源的供應者、能源的使用者來說,面臨的估值變化是不一樣的。高碳行業風險折現率高,風險就大。低碳行業,風險折現率低,風險就要小得多。從碳的分布角度,如果從碳的角度來設定風險的基準,不同的含碳行業、含碳企業,因為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折現率是不一樣的。在能源轉型大背景下,企業要進行并購重組,高碳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縮水,必然導致要向綠色能源傾向。含高碳能源的供給企業,在兼并重組中價值就會大大貶值。對所有的企業來講,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把風險因素考慮進來以后,要重新認識每一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每一個行業的資產負債表。
這就需要作出風險的權衡。要避免在轉型的過程中轉得過急,若從技術、管理、承受能力方面無法承受,無法消化成本所帶來的成本,有可能導致發展速度急劇放緩,使大量企業退出市場。從這個角度來看,能源轉型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關鍵的技術路徑現在也是不確定的,比如核電要靠裂變,如果核聚變技術真正為人類所掌控,人類就會發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造小太陽能供給能源,整個能源革命就是飛躍性的,很多能源的困境問題都會解決。現在人造小太陽的技術還在探索之中,有一些進展,但是還沒有變成可以商用的地步。從這點來講,技術的路徑是化解能源風險重要的手段,但是技術本身也是不確定的。由于未來是不確定的,我們只能通過把握風險一點點往前走,避免因為對風險的誤判,在風險權衡中產生錯誤的認知而導致行動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這是我們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要注意的。
從風險的角度來看問題,很多東西不一定都變得明確了,反而是變得模糊了。但是,如果變得模糊了,恰恰有好處,這就讓我們可以去關注到各種可能的、意識到的和沒有意識到的風險,這個時候就會更加小心,會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要自以為發現了規律,按照規律辦事就沒有風險了。現在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已經發生了改變。以前認為世界是確定的,按照確定性的邏輯發現規律、找規律就可以了,但是現在普遍認為不確定性是世界的本質,這種情況下不是發現規律、找規律,而是構建規律,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規律都是我們構建的,只有人類構建更大的確定性,才是可持續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謝謝大家!
根據現場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