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年啟動,現在已經進入到總體收官階段。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作為一項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集中攻堅的推進行動,在很多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監管體制上,在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以及在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上,都取得顯著成效。從企業自身發展而言,這些重大進展可以集中體現為更多國有企業通過改革發展成長為現代新型國有企業,這些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未來的現代化新發展階段,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建設將會基于使命導向、圍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大力量。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奮斗目標和總任務。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正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具有十分重大意義,大量的現代新型國有企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一是通過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建設,形成了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已經成為獨立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從計劃經濟體制附屬的傳統國營企業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新國企”,這些現代新型國有企業支撐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大步提升,從而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中國式現代化兩大奇跡提供重要保障;二是通過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建設,國有資本監管體制日趨優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深化,公平競爭環境不斷完善,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格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得到堅持和完善,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完善的制度基礎;三是通過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調整得到持續優化,國有企業使命和國有資本功能更加聚焦于國家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市場體系、現代收入分配體系、現代區域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中,國有企業重要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直接支撐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
的基本內涵和關鍵維度
為了具體理解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可以從企業關鍵要素角度入手,從資本、治理、技術、管理四方面維度描述現代新型國有企業的特征。一是從資本維度看,表現在微觀企業股權結構與法律形式上,現代新型國有企業股權是以國有控股(包括絕對控股或者相對控股)為前提的多元化結構,典型表現為國有控股的混合所有,采用股份公司或者有限責任的法律形式,按照《公司法》注冊建立,可以是新成立,也可以是改制重組而成;表現在宏觀國有資本布局上,現代新型國有企業發展戰略和投資方向主要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和國有資本功能定位,并隨著國家現代化發展階段的要求進行戰略性動態調整。二是從治理維度,現代新型國有企業遵循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一以貫之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這個重大政治原則,一以貫之堅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具有完善和規范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三是從技術維度上,現代新型國有企業追求技術先進性和現代性,重視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拓展產業發展前沿,發揮引導提高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功能。四是從管理維度看,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內部實施市場化經營管理機制,圍繞著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不斷提升管理現代化水平;從外部看現代新型國有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化主體公平參與競爭,政府建立以管資本為主的宏觀監管體制對現代新型國有企業進行監管,持續提高監管效能。
尤其是在2020年實施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從著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著力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著力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著力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著力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著力推動國有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著力抓好國企改革專項工程和著力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黨的建設的“八個著力”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2021年著重圍繞打造原創性技術策源地和培養“產業鏈鏈長”,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加快推進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管理提升行動。總體上看,圍繞資本、技術、治理和管理四方面關鍵維度,全面推進了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建設。
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
取得六大成就
通過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建設,涌現出一大批主業突出、公司治理優、創新能力強、活力效率高的優秀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從2012年的65家增長到2022年99家,在船舶、鋼鐵、能源、建筑、水運、裝備制造等領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到2021年底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59.3萬億元,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111.4萬億元。具體而言,從企業資本、治理、技術、管理四方面維度看,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建設已經取得了以下六方面重要成就。
一是在企業股權結構和法律形式方面,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穩妥有序深化,覆蓋面逐步擴大。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央黨政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所管理企業中公司制企業占比97.7%,地方國有企業中公司制企業占比99.9%,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實施以來,中央及地方穩妥推動國有企業實施混改,混改范圍和力度不斷增大。上市公司已成為中央企業混改重要載體,不斷擴大電力、民航、電信、軍工等重點領域混改試點。在混改中加強對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的監督,印發《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監督管理辦法》,防止只投不管,嚴格規范交易行為,推進信息公幵,強化社會監督,堅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截至2022年7月,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所屬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分別超過70%和54%,中央企業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國有資本總量676.5億元。
二是在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方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作用明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國有企業持續推進資本布局與結構優化調整。中央出臺了《關于新時代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意見》,有效發揮了國有經濟在優化結構暢通循環穩增長中的作用,過剩產能和低效無效資產加快退出,國家管網資產重組已經完成,去產能、“壓減”“處僵治困”取得明顯成效。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取得歷史性突破,總體上全面解決了中央企業辦社會和歷史遺留問題。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境外投資和國際化經營深入推進。中央企業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收入占總體比重超過70%。先后有26組47家中央企業實施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新組建、接收企業9家,中央企業數量從十年前117家調整至97家。國有企業積極服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重大戰略,深入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央企業海外資產近8萬億元,分布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有企業全力以赴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定點幫扶的248個國家扶貧幵發工作重點縣全部脫貧摘帽。
三是在企業治理結構和機制方面,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兩個一以貫之”原則得到有效貫徹。牢牢把握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這一重大政治原則,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關于中央企業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的若干意見(試行)》,推動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更趨清晰,董事會建設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有機統一,國有企業全面完成“黨建入章”,絕大多數企業制定了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基本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外部董事占多數,各治理主體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正在形成。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和已設立黨委的重要子企業全部制定了黨委(黨組)前置事項清單。全國省級國資委所監管的一級企業和重要子企業全部制定了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中央企業應建董事會的子企業已全部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數的董事會。37個地區均實現了省級國資委所監管一級企業及各級子企業中應建立董事會企業“應建盡建”。在公司治理方面,70%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有外部投資者派出的董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持續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的戰略投資者,股權結構、公司治理進一步優化。
四是在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方面,形成一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不斷提升。國家持續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持續提高。中央企業建成了70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7個創新聯合體,新時代以來累計投入研發經費6.2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10%。2022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專門成立了科技創新局,先后印發《中央企業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的指導意見》《系統推進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激勵保障機制建設的意見》,全面推進中央企業創新發展。新時代以來,國有企業取得了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北斗導航、5G應用、國產航母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橋、白鶴灘水電站、深海一號油氣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標志性重大工程,在科技創新領域發揮了引領作用,為國家重大需求提供了關鍵支撐,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五是在企業經營管理機制和水平方面,市場化經營機制建設邁出更大新步伐,管理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國資監管部門向建有規范董事會的國有企業,陸續下放發展決策權,經理層成員選聘權,業績考核權和薪酬、職工工資分配及重大財務事項等重要權限,全面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反應靈敏、運行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積極推進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和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從法律上、制度上進一步厘清了政府與企業的職責邊界,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從根本上得到確立。混改企業基本實現了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全覆蓋,靈活幵展了中長期激勵,上百家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200個科技型企業實施了股權和分紅激勵。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逐步深度融合,黨的基層組織政治職能和組織力進一步增強,為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圍繞著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深入幵展,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指導意見》,正在推進國有企業管理現代化水平的有效提高。
六是在企業監管體制和機制方面,持續完善以管資本為主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國資監管的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顯著增強。持續建設科學系統、精簡高效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制度體系,不斷調整優化監管職能和取消、下放、授權監管事項,出臺并動態調整權力和責任清單。改組或組建一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正在形成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以及產業集團公司的功能鮮明、分工明確、協調發展的國家出資企業格局,實現國有企業信息公幵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職能轉變進一步深化,數字化、智能化監管有效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助力國企改革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違規責任追究工作體系總體建成。中央企業管理層級壓縮到5級以內。中央企業集團總部部門數量平均壓縮超過17%,人員編制平均減少20%。有力維護了國有資產安全、防止了國有資產流失。積極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全國省一級國資委集中統一監管平均比例超過了98%。在積極推動國有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方面,在電網、電信、鐵路、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逐步嘗試放幵競爭性業務,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剝離電網企業裝備制造業等競爭性業務,嘗試對不同類別業務分類核算,努力建立健全符合國際慣例的補貼體系,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穩定可靠、公幵透明的補償機制。
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國有企業作為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需要通過加快建設現代新型國有企業,培育出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