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阿拉善綜合試驗站、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中藥種植環境價值智庫研討會”在線上舉行。
與會專家學者指出,荒漠化是全球范圍內亟待治療的生態疾病之一,且出現沙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的趨勢。“一帶一路”所涉及的60多個國家都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實踐證明,中藥材種植在沙漠化區域表現出了良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使荒漠化土地得以治理,體現了“綠色絲路”“健康絲路”的中國智慧。
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阿拉善綜合試驗站站長李旻輝表示,內蒙古作為重要的中藥材產出地,是資源大省,但現在還以原材料產出為主,缺乏深加工。國家正在推動相關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我們要抓住機遇,打開海外貿易之路,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同時,智慧種植也提高了中藥的國際競爭力。北京大學教授陳秀萬介紹了智慧農牧關鍵技術集成與中蒙協同創新示范園研究情況。該項目緊密結合中國科協“一帶一路”精準農業國際合作課題實施,通過對中國衛星大數據、北斗、農業農村部“數字農業建設”專項、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成果等智慧農牧優勢資源的深度集成及創新,并以中蒙創新園為平臺,采用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將成果應用到蒙古國,推動實現中蒙智慧農牧協同創新,打造中蒙及“一帶一路”合作范例。陳秀萬希望能夠在中醫藥發展和走出國門方面發揮信息技術的服務能力。
另外,治沙中藥的海外種植,還帶來環境、民生的雙贏。內蒙古自治區政協應用型智庫專家呼戈表示,我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了多個中醫藥海外中心,這為國外民眾了解中醫藥提供了極大方便,也將增強海外對中醫藥的信任。“如果中藥材種植到國外,醫療機構能就地取材,減少一些成本。藥價保持穩定,國外民眾看病就會更加經濟實惠,也更有利于提高中醫藥的競爭力。”
呼戈還指出,中藥材在國外種植,也有利于給海外民眾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中藥材種植還帶動了中藥材加工、制藥等配套產業服務。我國的中藥材加工、制藥技術也可以向沿線國家延伸,帶動周邊國家一并發展。“當然,要因地制宜,對當地的土壤、氣候及其他必須具備的環境條件做好詳細的合作調查研究。”
不過,專家也指出,中醫藥的環境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發掘。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欣陽認為,“一帶一路”所涉及的大部分國家都遭受著不同類型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危害。中藥種植在治理沙漠化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這一經驗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挖掘并發揮中醫藥的環境價值,是一條已經被證實的具有中國智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應當大力宣傳,并進行國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