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安全梯下到27米深的始發井里,總長145米、總重量約4500噸的“鋼鐵巨龍”橫列地下,最前端是直徑16.07米的圓形刀盤,裝著六百余把合金刀片,在轉動中將前方的土壤挖掘下來……
這是全國大盾構連續掘進最長的隧道之一——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現場的景象,中國完全自主研發設計制造的國產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運河號”將在這里進行為期兩年的地下穿越之旅,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助力。
從“工程機械之王中王”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到亞洲最大的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從“中國跨度”的港珠澳大橋到“中國長度”的京新高速……一系列“國之重器”、“超級工程”的背后,是在改革創新鍛造下,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交集團”)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因改革而強。中交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孫子宇表示,作為唯一一家集國有企業黨建工作聯系點、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和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于一身的中央企業,中交集團開啟3.0版改革創新,奮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質量型”世界一流企業。
打造系列“超級工程”
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點工程,東六環改造段全長約16公里,包括直接加寬段和入地改造段兩部分,其中入地改造段以盾構隧道為主,盾構隧道長度約7.4公里,采用分離式雙洞布置。
中交隧道局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項目經理何劍光介紹說,中交隧道局承建的東線盾構隧道成型外徑15.4米,是目前中國內地最大直徑盾構隧道,需穿越北京副中心城市核心區,地下管線構筑物復雜、實施難度極大,需上穿或下跨多條道路、軌道及河流,盾構機平均覆土20米以上,最深處穿越副中心站綜合樞紐,最大深度約59米,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地下隧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運河號”盾構機正是為此量身打造:全球首創長距離掘進不換刀技術可以在北京砂卵石地層中實現連續掘進4800米不換刀;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將光纖磨損檢測技術應用于盾構刀具檢測上;管片自動化拼裝技術下,只需一個按鈕就能實現管片自動運輸抓舉拼裝……
“中交天和諸多完全自主研發、世界首創先進技術在這里應用,實現了大塊頭與智能化的完美結合。”中交天和副總工程師喬培新稱。
像這樣的“國之重器”、“超級工程”在中交集團的成績單上還有很多:在建的又一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是世界上首座集海中超大跨橋梁、超寬超長海底隧道、深水人工島、水下互通“四位”一體的集群工程,其建設標準、工程規模、建設難度均為現今世界類似工程之最;正在研究與設計的張皋大橋,主跨達2300米,將現有的世界紀錄提高了309米;正在承建的新疆天山勝利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
在海外,一項項示范工程也全面開花:肯尼亞蒙內鐵路是首條完全采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管理、中國裝備建造、中國運營維護的國標一級鐵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為當地創造超過八萬三千個就業機會,建成后可供約27萬人居住生活,被譽為“未來之城”;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工程建設目前正在積極推進……
“主責主業不斷向重點項目、重要區域和重大市場集中,向大交通、大城市集中,向優先海外、優先江河湖海方向發展。”孫子宇如是解釋這一版圖背后的產業布局邏輯。
據了解,目前中交集團業務網絡遍布全球157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疏浚企業,全球最大的港口設計及建設企業,亞洲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商,中國最大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運營商。
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中交集團新簽合同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6.54%、11.23%、9.99%,“一帶一路”項目三大指標增長也在40%以上,是唯一一家獲得國務院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16連A”的建筑央企,連續14年榮膺ENR全球最大國際承包商中國企業第1名,穩居世界前4名。世界500強最新排名已躍升至第61位,創歷史新高。
構建科技創新大格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中交集團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殺手锏”。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中交疏浚副總裁、疏浚研究中心董事長劉樹東對此深有體會。
中交疏浚初創于1897年,但直到上世紀末以前,疏浚裝備(挖泥船)的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西方少數國家手里,只能高價整船購買,有時候進口還受到限制。
哪里有封鎖,哪里就有奮力突破。從最基礎的疏浚機理研究,到關鍵疏浚機具研制,再到整船自動系統設計、硬件安裝、軟件開發等全套技術研發……中交疏浚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成立了疏浚技術試驗研究室,開展從疏浚理論到應用技術到產業化推廣的全過程科技研發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們從2005年開始了大型挖泥船的自主設計和建造,在國內建造了‘航絞2001’絞吸挖泥船,其后的十幾年內,不斷改進、完善,陸續建造了數十條大型挖泥船,帶動國內其他企業建造了上百條挖泥船,真正實現了國輪國造。” 劉樹東表示,特別是“天鯨號”和“天鯤號”的橫空出世,標志著我國的挖泥船建造技術已經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
這家百年企業的創新發展之路,是我國疏浚產業成功實現“從弱到強”的一個縮影,也是中交集團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初步構建科技創新大格局的生動實踐。
——創新平臺攻關核心技術。“十三五”期間,中交集團新認定集團研發中心9個,新增省部級創新平臺53個,平臺布局更加完善,創新支撐引領作用更加突出。
——建鏈強鏈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確立了長大橋隧、疏浚技術與裝備等集團優勢技術領域,打造一批原創技術策源地;圍繞現代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疏浚吹填、港口機械設備制造、隧道掘進機械設備制造四大產業鏈,開展現代產業鏈鏈長打造行動。
——“四大”格局鑄造大國重器。初步形成了科技創新大智庫、大絕技、大裝備、大兵團,“十三五”期間,累計總投入研發資金535.11億元,榮獲專利授權9000項。
——“數智中交”邁出新步伐。深入實施“數智中交”戰略,推動信息化穿透工程,全面實現由D級到A級的國資委信息化登高計劃,實現了42個統建系統和各單位600余個自建系統集成共享,生產調度指揮、生產經營數據采集、智慧工地覆蓋所有在建項目。
“科技型”世界一流企業——瞄準“十四五”這一目標,中交集團科技創新發展總體藍圖已經繪就。
孫子宇給出了一系列硬指標:到“十四五”末,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集團總部年度直接研發投入不少于1億元人民幣,新建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臺不少于10個、集團創新平臺不少于6個,期間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不少于5項,有效發明專利總數不少于3000項、占比接近35%,研發投入強度、科技貢獻率和對外技術依存度等主要科技指標水平達到同類世界一流企業前列。
因改革而強開啟新征程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企業發展的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在中交集團更是如此。
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這是中交天航局去年6月接到《“雙百企業”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操作指引》通知時,立刻就組織研究的課題。
思之深,則行之遠。“通過邀請國資委智庫專家授課、黨委中心組學習、開展實操訓練營等舉措,公司上下達成共識,要改,而且要真改,不能假改。”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鐘文煒回憶道。
思想解放撬動了改革破冰,更深遠的改革則發生在治理、用人、激勵層面上。實施經營業績考核的子公司、分公司、事業部全部納入了改革范圍,非經理層成員也全部參照實施;經理層重新起立競聘上崗,3人落聘,真正做到了“能下”;任期激勵的標準確定為年度薪酬的20%……一系列舉措陸續落地落實。
“契約化改革只是系統性改革的一部分,我們將這項工作與三項制度改革統籌推動,協同發力。”鐘文煒舉例說,“去年我們著力推動全員績效考核,考核結果與薪酬分配直接掛鉤,績效倍差最多達到1.2倍,今年四季度將實現全員績效考核全覆蓋。”
中交天航局的改革并不是個例。近年來,中交集團打破高水平大鍋飯,激發人力資源活力,所屬企業任期至契約化協議簽訂率達到90%以上,明確了中止任期、免去現職的剛性約束,完善了轉崗、待崗及市場化退出機制。2021年以來,集團新入職員工100%公開招聘,績效考核實現100%覆蓋,總部90余人交流到所屬單位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中交集團充分發揮統計監督評價作用和考核“指揮棒”作用,突出研發投入強度及增長、首臺套裝備、首批新技術新材料應用、重大科技成果、改革成效等指標權重,支持引導科技型企業將深化市場化改革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有機融合、有序銜接。
人才是其中的關鍵因素,用好激勵才能激發活力。中交集團出臺制度并推行重大科技項目的“揭榜掛帥”和“組閣制”,賦予項目負責人項目組織實施、人員調配、經費使用和成果推廣等管理權限。公司總部建立科技成果股權分紅、科研項目跟投等中長期激勵機制,加大對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正向激勵力度,有效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動能、創造潛能。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沒有改革就沒有中交集團的誕生,沒有全面而深化的改革就沒有中交集團的今天和未來。”孫子宇感慨道。
他表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經進入“下半程”,下一步,集團將錨定改革目標,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國企改革走深、走實。抓好“十四五”開局,全面對標世界一流,力爭打造更多中國品牌、積累更大中國優勢、研發更多中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