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出臺后,中國中車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視察中車的殷切囑托,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國資委統一安排,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研究構建“1-8-20-30”中車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督查考核,鼓勵基層創新、營造良好氛圍,全面推進改革舉措落實落地,加快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切實扛好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領跑世界的重任。
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中國中車始終堅持“兩個一以貫之”,牢記央企姓黨為民、傳承紅色基因,切實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
切實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中國中車明確黨組織法定地位,大力推行“進章程”“一肩挑”,集團境內全級次企業全部完成黨建進章程工作,設立董事會的一級子公司全面實現黨委書記和董事長由一人擔任。根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指導意見》,中國中車建立健全議事決策機制,研究細化集團及所屬一級子公司黨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明確了黨委直接決策和參與決策的七方面35項議事內容。
切實落實子公司董事會職權。中國中車加強集團所屬子公司董事會建設,目前應建董事會75戶、已建67戶,目前已向14家一級子公司共派出22名外部董事并實現外部董事占多數。結合企業功能定位、治理能力、管理水平等,中國中車研究制定授權放權清單,2020年在投資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向一級子公司董事會授權26個事項,減少投資審批項點13個。
切實推進黨建與生產經營、改革發展深度融合。中國中車持之以恒打造黨建“金名片”,新時代高鐵先鋒“九個一”工程取得積極成效。具體成績包括,以“深度融合年”為主題,著力把最新精神融進“重點工作”、黨建特色融進“治理結構”、整改成果融進“制度體系”、名片打造融進“機制建設”、引領保障融進“管控體系”、守正創新融進“日常工作”,促進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召開中車第一次黨代會,確立到2035年分“兩步走”實現“一核兩商一流”的戰略目標和打造“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中車”的發展愿景,為“十四五”發展明確了目標、方向。
實現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自立自強
中國中車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鍛造大國重器的不竭動力,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撐,爭當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矢志在服務交通強國、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中領先領跑。
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國中車為著力解決我國軌道交通領域基礎性、前瞻性、關鍵性技術存在的“短板”和“卡脖子”問題,聯合國內優勢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組成產學研用聯合項目團隊,有序推進“72181”等重大專項,確保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目前重大專項進展順利,預計到2023年,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能夠完全實現自立自強。
抓好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作為“十三五”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中國中車立足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大局,有效理順各研發機構管理關系和職能定位,形成總部—國家創新中心、中車研究院、信息公司—國家級研發機構—協同創新團隊—子公司五級架構的科技創新體系。目前已建成2個國家創新中心、12個國家級研發機構、23家國家認定技術中心、18家海外研發中心,組建7個中車協同創新團隊,涵蓋重大產品、關鍵系統、部件、關鍵材料創新產業鏈。
抓好重大產品研發。中國中車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強度,主動適應高速化、重載化、服務化、智能化、綠色化、輕量化發展趨勢,統籌謀劃重大技術和產品布局。2020年,中車研發投入占比達到6.1%;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時速400公里跨國互聯互通高速動車組成功下線,京雄智能高速動車組上線運營,時速350公里貨運動車組成功下線,30噸軸重貨運電力機車等完成樣車研制,“復興號”高原雙動力集中動車組研制提速。
中國中車現代化、精益化、數字化的鐵路客車生產車間
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啟動后,中車堅持“快半拍部署、快半步行動、快半年見效”的“三快”工作總基調,積極營造“想改、敢改、真改”的“三改”工作總氛圍,著力在改革整體性、協同性、系統性、針對性、實效性上下功夫。
持續推進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中國中車通過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機車車輛工業原有的35家工廠和4家研究所,目前已整合為18家一級子公司的主機制造企業新格局。同時,中國中車深入推進牽引變流與網絡控制、制動、鉤緩、儲能等核心系統和關鍵部件業務重組,積極打造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特別是積極推動中車時代電氣科創板上市。此外,中國中車推動風電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業務的重組整合和合資合作,構建“一核三極多點”業務結構。
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中車按照“三因三宜三不”原則,根據五類業務分類及所屬企業功能定位,堅持“一企一策”推動相關企業混改。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業務,重點是在保證股權不低于51%的前提下,積極引入非國有資本和戰略投資者,著力改善發展質量,加快形成競爭引領優勢。對處于發展初期的培育業務,將改革重點放在建立培育期風險分擔機制和市場化經營機制上,積極與非國有資本進行股權融合、戰略合作、資源整合。對金融服務等為主業服務的平臺業務,積極引入央企、國企進行專業化整合。2020年實施完成5個混改項目。
扎實推進市場化經營機制換轉。中國中車全面啟動中車黨委管理干部“兩制一契”管理,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實現全覆蓋。至2021年4月底,按照制度規定與經理層簽訂有關合同或契約的各級次企業達173戶,實現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經理層成員680人,占比68%;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各級次企業有14戶,職業經理人合計75人。
著力推進綜合改革專項工程。中國中車7家“雙百企業”結合各自功能定位、產業特點等,按照“五突破一加強”要求,主動尋求“破冰突圍”。株洲所積極探索運用中長期激勵“組合拳”,依法合規開展骨干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紅、科技人員項目跟投等多層次激勵機制;大連公司實施全體中層干部一律解職、重新競聘上崗,初步形成市場化用人機制;長客股份公司、四方股份公司積極探索科技成果應用市場化、科研項目授權放權管理,促進高鐵產品不斷升級,持續擦亮“國家名片”。
此外,中國中車兩家“科改示范企業”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大膽探索、積極實踐。長江集團推出全球首創的智能空軌集裝箱疏運系統并落地青島港,唐山公司加速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