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1日  星期天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責任 >  社會責任聚焦
禾下乘涼追夢去 稻香四海惠蒼生
【添加時間:2021-05-25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


    21世紀最初幾年,作為科技記者我有幸多次采訪袁隆平先生,一來二往就有了些交情。相對熟悉后,袁隆平先生專門讓我到湖南做世界科技形勢報告。當時袁隆平先生和我幾乎無所不談,話題從愛因斯坦到生命和意識的本質,涉及很多方面。這些教誨讓我受益頗深。后因長年駐外,聯系漸少。今驚聞先生駕鶴西去,故整理了部分可以公開的采訪資料,以紀念先生。


  為什么要研究雜交水稻


  袁隆平對記者回憶說:“20世紀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全國糧食大規模減產,我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非常自責,從那時開始我下決心解決糧食增產問題。”


  20世紀90年代,曾有一位美國專家寫了一本書《誰來養活中國?》。對此,袁隆平給予了有力反駁。談到他當時為什么那么有信心,他對記者說:“全國雜交水稻現在的種植面積達2.3億畝,平均畝產是400多公斤。現在我們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畝產超過700公斤。如果加上其他農作物的增產,我對中國人養活自己,充滿了信心。”


  關于對雜交水稻的貢獻


  袁隆平說:“1978年科學大會召開后,知識分子由‘臭老九’變成‘老大哥’。說明黨和國家尊重人才,尊重知識,黨和國家不會忘記你做出的成績。另外,雜交水稻是很多戰友協作攻關的成果,他們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只不過是他們的代表。”


  雜交水稻難在哪里


  生物界雜交現象比較普遍,動物界基本上都是雜交的。為什么培育雜交水稻那么困難呢?袁隆平說:“以往的傳統遺傳學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沒有雜種優勢現象。自花授粉植物雌雄同花,雌雄蕊都在一個花里面,外來的花粉很難進入,因而很難雜交。”袁隆平認為,當然可以用人工方式一朵花一朵花地雜交,但從實際操作上講,非常難。因為“水稻的花很小,而且一朵花只結一粒種子,不像辣椒、番茄等,一朵花里有幾百粒種子,如果一朵朵花去雄,授粉,那是杯水車薪,不能滿足大面積種植的需要。”正因如此,水稻雜交研究此前一直無人敢于問津。


  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關鍵思路是什么


  袁隆平說:“培育雜交水稻要解決兩大問題。第一問題是研究水稻究竟有沒有雜種優勢。如果沒有雜種優勢,那雜交水稻研究就是徒勞了。我們在實踐中看到了水稻是有雜種優勢現象的。第二問題是如何大量生產雜交水稻的種子。我們要找一個特殊的辦法,不能一朵一朵花人工地去做雜交,那是不行的。我們要專門培育一種雄花退化了的特殊品種,叫作母稻,或者叫雄性不育系。”


  培育雜交水稻的方法可以打這樣一個比喻,水稻如同一個自我封閉的村莊,男女數目相等,允許在村里通婚,不允許在外面結婚,這時候找一個辦法,把村里的男人趕走,使這個村莊成為“女兒村”,她們只好到別的村里尋女婿。這樣就實現了雜交。袁隆平說:“就是通過這種專門的方法,培育一種雄花退化了的品種,即雄性不育系。這種水稻的雄花沒有花粉,要靠外來的花粉繁殖后代。這樣,在田里種幾行雄性不育的水稻,在它們旁邊種幾行正常的水稻品種,讓它們同時開花。開花以后,用人工方法讓正常水稻的花粉滿天飛,播到雄性不育水稻的雌蕊上,就實現了水稻的大規模雜交。”


  最大的靈感來自失敗


  農業科研周期很長,袁隆平曾在研究過程中失敗不斷,但每次失敗都給他新的啟示。他認為最大的靈感來自于一次大失敗。袁隆平對記者說:“1960年,我在田間選種的時候,發現一株特別好的優良水稻。當時我估計,這個品種的畝產量可能在千斤以上。第二年我把它小心翼翼地種下去,就望品種成龍,結果一看大失所望,它的后代高的高,矮的矮,沒有一株那么好。當時我特別沮喪。就在失望的時候,突然來了靈感:純種水稻不會有性狀分離現象,只有雜種水稻才有性狀分離現象!我發現的這株水稻很可能就是天然雜交稻!這一靈感促使我決定研究雜交水稻。”


  要培育雜交水稻就必須找到雄性不育株。“1964年,我從水稻開花開始天天下田去找,一連好多天沒有發現。后來到了第14天,我想再找找吧,結果突然間就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株。這說明有志者事竟成,關鍵是不要泄氣。”袁隆平說。


  袁隆平在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中,多次抓住了機遇。其中1970年被稱為“野敗”的野生稻的發現就是一次重要機遇。


  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到1969年,他與其他科技人員一起,先后用了一千多個品種,做了三千多個組合,進行了多方面的艱苦探索,但都沒有成功。1970年,他們總結經驗教訓,發現了原來所用的品種親緣關系很近,很難產生雜交優勢,于是袁隆平決定用野生稻和栽培稻雜交。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很多科研人員開始尋找野生稻。1970年秋天,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技術員馮克珊在海南島發現了雄花敗育的普通野生稻“野敗”。這一重要發現,為三系雜交稻的選育成功,打開了一個突破口!


  學術帶頭人應該是一個戰略家


  袁隆平認為學術帶頭人應該是一個戰略家。他對記者說:“我們科技人員由很多人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學術帶頭人,他給你戰略思想,領導研究工作一步步走,如果戰略搞錯了,再拼命,結果還是打敗仗。戰略思想在科學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雜交水稻上面也提出了一個戰略設想,雜交水稻的發展分三個階段,就是三步走,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到一系法,方法越來越簡單,但是效率越來越高。實踐證明這個戰略至今還是正確的。現在看來,沒有一個戰略,沒有一個長遠的目標,那是短期行為,要取得大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成功=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袁隆平經常講述這樣的公式:成功=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談到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的關系,袁隆平說:“我認為知識是基礎,現在科學技術這么發達,你是個文盲,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點,要有汗水。特別是農業研究,需要在試驗田和實驗室長期工作,因此必須付出汗水。第三,要有靈感,在科研領域,靈感與藝術創作有同樣的重要性。靈感是抓不到的,是來無影去無蹤的東西,我的體會就是靈感是知識、經驗,還有思索和追求綜合在一起的升華產物,它往往在外來因素刺激下突然產生了。靈感就是一種思想火花。所以我想,思想火花一閃的時候,馬上就要抓住它,不然會忘記的。我奉勸從事科學研究的同志,要善于抓住思想火花,不要把它忘記了。”


  雜交水稻口感差嗎


  很多人有這種想法:雜交水稻產量確實很高,但是吃起來,口感好像比普通的水稻差一點。針對這一問題,袁隆平說:“這是一個大誤會,雜交水稻背了一個黑鍋。很多人把早秈米誤認為是雜交稻,因而認為雜交稻不好吃。廣東省搞過一個米質鑒定會,參加鑒定的水稻包括兩種泰國大米,當地的王牌優質常規米,還有一個常規稻,編了號,最后讓專家品嘗、打分、投票。結果,我們的雜交稻名列榜首,最好吃,最好看。第二年又搞過一次鑒定會,還是我們的雜交稻名列榜首。


  做人方面母親對我的影響最大


  袁隆平的父親袁興烈是民國時期的大學生,母親華靜從小被送到教會學校讀書,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并當過英語老師。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袁隆平一家也未能幸免流離失所,從北平輾轉天津、江西、湖北、湖南、重慶等地。但不管到哪里,袁隆平父母都要把孩子們送到學校讀書。除此之外,袁隆平的母親還親自教育孩子,特別是教育他們愛國、愛民、愛土地。袁隆平對記者非常肯定地說:“做人方面,我母親對我的影響最大,她教我做一個誠實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袁隆平寫給母親的信《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進一步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思念。


  思想方法方面毛主席的《矛盾論》和《實踐論》對我影響最大


  袁隆平說:“在思想方法上,毛主席的《矛盾論》和《實踐論》對我的影響最大。《矛盾論》講過內部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雜種優勢就是兩個遺傳上有差異的品種雜交,有矛盾,才有優勢。我們現在搞亞種超級雜交稻,就是把矛盾擴大了。另外,關于水稻有沒有雜種優勢,也是通過實踐證明它是有優勢的,然后在理論上加以提高,再用來指導實踐,這是《實踐論》的思想方法。我對毛主席著作學習比較膚淺,但是兩論對我的思維方法有非常大的作用。”


  真做過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說:“有時候思想火花在做夢的時候突然會出現。我曾做夢夢到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帚那么長,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水稻要高產,有兩個關鍵,一是雜種優勢很強,二是形態很好。1997年我到江蘇農科院參觀,看到一塊田里的水稻形態就是我夢中想象的超高產形態。結果證明我的靈感是正確的。”


  為什么不在國外發展


  袁隆平說:“這跟人生觀有很大關系。如果為了名利的話,我就到國外去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高薪聘請我,一天550美金。但我認為中國這么一個大國,這么多的人口,糧食始終是頭等大事,我在國內工作比在國外發揮作用更大……為中國人爭一口氣,為自己的國家作出貢獻,這是最大的心愿。”


  關于出身和受教育情況


  袁隆平誕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由林巧稚接生。盡管因戰亂流離失所,但他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也上過教會學校,因此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會拉小提琴,還會跳踢踏舞。袁隆平1949至1953年就學于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是地地道道的大學本科學歷,是新中國最早一批農學科班畢業生之一,早年發表過多篇重要論文。他對記者說,有人說他沒受過高等教育,不懂英語,沒有論文,無法參加國際交流,簡直是個笑話。


  關注生命現象和意識本質


  袁隆平說自己最佩服的科學家是愛因斯坦,佩服他探索宇宙最深層次的奧秘。他對生命現象的本質和人為什么會思考極為關注。他對薛定諤關于“生命依靠負熵生存”的說法很感興趣,認為生命與負熵的關系可能孕育著科技新突破。


  一生中最感欣慰的三件事


  袁隆平認為,社會和家庭的支持是他科研成功的重要保障。他認為一生中最感到欣慰的事情有三件。他對記者說:“政治上最欣慰的是1978年的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正式宣布,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業務上最欣慰的是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家庭上最欣慰的是,在我最危險的時候,我的愛人同情我,跟我站在一起。這是我最感欣慰的事情之一。”(作者系新華社高級編輯、拉美總分社社長)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