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央企定點幫扶西海固貧困縣紀實
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9個深度貧困縣區的概稱。曾幾何時,“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是西海固的常態。直到1982年,仍有70%以上西海固群眾不得溫飽。這一年啟動的“三西”扶貧首開我國開發式扶貧之先河,自此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至2015年,寧夏實現了中央單位對西海固9縣區定點幫扶全覆蓋,其中7家為央企,他們是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國家煙草專賣局(中國煙草總公司)、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和華潤集團。資金進山、車間進山、人才進山、理念進山,央企攜萬千“活水”源源不斷流入,沉寂封閉的西海固大山漸次蘇醒,孕育出無限生機。
帶“資”進山 彰顯央企扶貧擔當
天剛蒙蒙亮,海原縣西安鎮范臺村的回族村民李成海家就響起了“嚓嚓”的鍘草機聲。李成海臉都顧不上洗就忙活著給家里的20多頭牛準備“營養早餐”。早些年,大半輩子守著幾十畝旱田靠天吃飯的李成海何曾沒有想過多養幾頭牛改善一下生活,然而一頭牛動輒上萬元的啟動資金難住了他。2017年,李成海從華潤“基礎母牛銀行”賒下6頭牛來養,成為改變命運的“關鍵一招”。
在寧夏海原縣,“基礎母牛銀行”這個聽起來有點奇怪的名詞,已經成為當地老百姓家喻戶曉的脫貧利器。2015年開始,華潤集團在海原縣創新性開展“基礎母牛銀行+托管代養”的幫扶模式。貧困戶可以從華潤集團賒賬領一頭母牛回家,1年后母牛產下牛犢,如果是母牛犢農戶會留存養育,如果是公牛犢將作為肉牛由華潤回購至肉牛養殖基地,抵頂賒銷款。
華潤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傳棟說,華潤通過賒銷高端基礎母牛,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幫助貧困農戶擴大養殖規模,累計投資3.85億元賒銷3萬多頭牛,使17個鄉鎮的1萬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
除了特色種養業,務工是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鐵桿莊稼”。然而受觀念、家庭等因素制約,仍有大批勞動力無法遠離家鄉外出務工。人離不開家,就把車間開到家門口。定點幫扶寧夏的央企發揮自身優勢,紛紛將扶貧車間建到了鄉間村口。定點幫扶同心縣的中核集團,依托中核內部市場,在同心縣投資設立了中核(寧夏)同心防護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核輻射防護、工業安全防護、環保技術、核電技術的研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和勞動安全防護用品等,解決就業崗位346人,其中建檔立卡戶近200人。
同心縣建檔立卡戶田成花家中三人身患殘疾,她想外出打工,可家里卻離不開她。2018年7月中核同心公司成立后,她和母親、嫂子都先后來到公司防護服生產線上班,三人的工資加起來近萬元。“中核的廠子本不在同心,卻為了我們脫貧專門搬到這里,感謝中核集團,讓我們有機會用自己的雙手在家門口創造更好的未來。”田成花在給中核集團領導的感謝信中寫到。
引貨出山 破除產銷層層壁壘
貧困地區得益于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獨到的氣候條件,往往會產出品質上乘的農副產品。可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偏遠,面臨著“久藏深山人未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尷尬局面。運輸不便、信息閉塞、附加值低成為貧困地區借農副產品增收致富的障礙。而隨著中央企業廣泛、深入地參與扶貧,央企在渠道暢通、市場拓展、產業鏈延長方面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固原市原州區農民楊發程養了十幾年的肉雞,如今這位老養殖戶的肉雞有了新銷路:扶貧雞搭上了“致富號”列車。近年來,定點幫扶原州區的中國鐵路總公司充分用好200萬鐵路職工“菜籃子”、60余萬建設施工人員、每年運送30多億人次的旅客、“12306”網絡5億人注冊用戶等蘊含的巨大消費市場,實施“鐵路網+互聯網雙網并行、線上和線下共同發力”的消費扶貧措施。
國鐵集團發改部專員、扶貧辦專職副主任韓樹青說,我們通過鐵路單位定向采購行動、扶貧產品“進站上車”行動、電商扶貧行動等措施拓展定點幫扶單位的農副產品,2018年以來購買和幫銷寧夏地區農副產品5700余萬元,僅2020年購買和幫銷寧夏地區農副產品達4200余萬元。
定點幫扶鹽池縣的中航油將鹽池農副產品推廣到了下屬的各個加油站點,定點幫扶紅寺堡區的中國煙草總公司三年采購當地農副產品3000余萬元……不單單是“買買買”,央企定點幫扶還“授之以漁”,幫助貧困地區用市場的思維和方法經營農副產品。
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的紅寺堡區是黃花菜的產區,可是每到生產旺季,黃花菜集中上市容易出現滯銷、壓價的情況。中航油近年來向紅寺堡區黃花菜產業投入資金1445萬元,打造黃花菜深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支持建設黃花菜烘干生產線、速凍蔬菜加工生產線、黃花菜產業交易大數據中心、冷庫等黃花菜產業配套設施,助推紅寺堡區農產品由初加工走向中高端品質。
攜夢翻山 播撒希望改變命運
扶貧要扶智,更要扶志。比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更讓人動容的是,一個個西海固山里娃在央企的幫助下,點燃希望的種子,插上夢想的翅膀,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晚飯后,涇源縣高級中學高三年級學生馬倩來到教室,輕輕抬起課桌桌面,一臺觸屏電腦呈現在眼前。她熟練地打開電腦,戴上耳機,開始搜索并學習當天尚有疑問的課程。在當天的數學課上,馬倩學習了對數,但對一些內容仍理解不透,她想通過電腦加深理解、鞏固提升。“自從有了‘電腦課桌’,足不出戶就能聽到各省市的名師講課,讓我們能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學生們一樣學到知識。”馬倩說。
擁有“電腦課桌”的教室被稱為“智慧云教室”。在涇源縣,中國建材集團共捐資建設了48個智慧云教室,滿足了全縣1萬多名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除此之外,中國建材集團還成立了善建公益基金平臺支教項目,組織畢業于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員工赴涇源縣開展“善建”七彩課堂支教活動,為山里娃開設國學早讀、趣味英語、數學科學、歷史故事、創新唐詩、天文常識、科學實驗等提升綜合素質的文化課。
在西海固最后一個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西吉縣,這里的孩子對C919國產大型噴氣式客機的熟悉程度甚至超過城里的孩子。定點幫扶西吉縣的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在西吉投資建設了“大飛機航空博物館”,并先后挑選兩批次35名設計師組建大飛機支教團赴西吉支教。
大飛機支教團在西吉上的第一節課,都是從大飛機的構造和普及航空知識講起。“C919是屬于我們中國自己的飛機,中國一代代航空人為了國家的大飛機事業盡心竭力,就是想爭一口氣,不落人后,讓中國人坐上自己研制的大飛機。”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員工陳松赟在西吉袁河中學支教的第一節課時如此給孩子們講述。
袁河中學校長郭文佺說,大飛機支教團的老師們具有豐富的實踐閱歷,他們獨特的授課方式帶給了學生們一種全新的認識,在課本之外構建了一個沒有邊界的神奇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學生們肆意發揮馳騁,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他們實現夢想插上了“大飛機”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