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馬一德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
知識產權保護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高質量發展,關系人民生活幸福,關系國家對外開放大局,關系國家安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堅持創新”被列為未來五年12項重要工作領域之首。如何在“十四五”時期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如何在新發展格局下實現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新發展?如何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為創新撐起一把“保護傘”?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馬一德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
知識產權工作要加快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
記者:今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首次被寫入綱要。這一指標會給我國知識產權工作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馬一德:“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的指標,即到2025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件。這是首次就“高價值專利”設置了明確的目標任務,這是面向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之舉、創新之舉和信心之舉。
應當看到,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還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因此,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高質量的知識產權工作,是創新發展的堅實保障。“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的指標,不僅僅是對高質量創新的要求,也是對高質量知識產權工作的要求。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僅創新能力要努力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知識產權工作同樣也要加快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便為高價值的創新和高質量的發展賦能賦值。
中國知識產權法律“四梁八柱”已牢牢架起
記者:完善、有效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性條件。近些年來,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方面都有哪些進展?下一步應當如何進一步加以完善?
馬一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全面啟動了知識產權立法修法,基本建立了符合國際通行規則、門類較為齊全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適應自主創新需求,我國不斷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標準、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效能。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前所未有。
近兩年,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要求和實際需求,我國陸續完成了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的修法進程,商標注冊、商業秘密、藥品專利、損害賠償等制度全面完善,一系列立法標準在國際上都屬于較高水平。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在總則編明確了知識產權的法律地位和權利類型,從而為知識產權保護更好地依托于產權保護體系提供了基礎架構和制度鏈接。可以說,中國特色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已經形成,中國知識產權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經牢牢架起。
下一步,在各方面條件成熟時,還應當進一步探索制定知識產權基礎性法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完善地理標志、商業秘密等領域立法,并探索制定符合知識產權案件規律的訴訟規范以及有關知識產權領域的國際私法規則等,以完備的、現代化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向世界彰顯中國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和決心。
新著作權法更好幫助著作權人實現和保護權利
記者: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著作權保護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著作權維權成本高、侵權賠償數額低”等已成為困擾著作權保護多年的難題。2020年11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著作權法的決定,將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新法是否能很好地幫助著作權人實現和保護自己的權利?
馬一德:此次著作權法修改貫徹落實了黨中央關于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決策部署,圍繞完善作品的定義和類型、加大著作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加強著作權法與其他法律法規的銜接、落實我國遵循國際著作權條約的義務等問題,進一步完善了著作權保護制度,反映了技術進步要求,加大了對侵權行為的懲治力度,及時回應了產業界訴求,有利于更好地幫助著作權人實現和保護自己的權利。
為解決著作權人舉證難、索賠難,對侵權行為懲治力度不夠等難題,新法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并提高了法定賠償額的上限,即對于故意實施侵權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按照侵權賠償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給予賠償;將法定賠償額上限由五十萬元提高到五百萬元,并規定法定賠償額的下限為五百元。此外,新法還增加了一些新的制度,完善訴前保全制度、技術保護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等制度。總之,新的著作權法將會極大地幫助著作權人實現和保護自己的權利。
向世界貢獻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體系變革中國方案
記者:幾十年來,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知識產權發展之路。進入新發展階段,該如何從國家戰略高度和要求出發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馬一德:中國知識產權治理體系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中國氣質。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實踐經驗已經充分證明,中國知識產權治理具有自身的優勢、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創新力。在世界范圍內拓展了發展中國家通過知識產權治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途徑,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特有的中國貢獻。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應當從兩個方面著手:
要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在新發展階段,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的優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依托產業集群創辦混合所有制產業技術研究院,服務區域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強化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引導和激勵,大幅提升我國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的整體質量效益,從源頭上解決好高質量自主創新成果供給不足的問題。
應逐步建立以知識產權保護為核心的創新治理體系,推動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耦合。加強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儲備和保護,建立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技術開發、科技成果產業化等各個環節銜接聯動的體制機制。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改革國有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機制,擴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
除此之外,我國還應當加速融入新的全球化進程,加快構建多邊、周邊、小多邊、雙邊“四邊聯動、協調推進”的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新格局,利用好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貿易組織、G20、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平臺,向世界貢獻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