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南京西華門外,這座古城的第一盞電燈亮起,大唐南京發電廠111年紅色電力事業在歷史的長河里隨之點亮。
在歷經革命與改革發展的奮斗歷程中,這座百年老廠勇于探索、敢于爭先,走過一條以電力源源不斷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業、創新之路。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快速成長為當時江蘇最大的火力發電廠;1997年建成國內第一個城市環保示范電廠;近年來又建成了我國第一家燃煤智慧電廠……”大唐南京發電廠廠長王丙化說。
1950年,處于恢復發展期的南京市用電需求量很大。而在大唐南京發電廠的前身下關發電廠中,1萬千瓦的3號機組因年久失修,發電量逐漸僅有額定量的70%,影響南京市區電力供應。恢復供電刻不容緩,1950年起,該廠對機爐設備逐臺進行恢復性大修。而大家對原產于國外的機組卻似乎無從下手。
“怎么辦?”對技術比較了解的工人李士海反復琢磨,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將汽輪機轉子裝在發電機上,用馬達帶動發電。
“試試吧。”接下來的12天,李士海與班組技術人員連續奮戰,自主創造了車制汽輪機迷宮板新技術,提前38天完成檢修發電機組任務,確保了南京市區供電。1950年,李士海也被評為南京市首位全國勞動模范。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顯現,如何降低污染、節能降耗,成為電力行業面對的一大課題。2013年,隨著國家大氣環境保護政策要求,大唐南京電廠再次投入“能源革新”,2號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作為大唐集團“超低排放”示范工程,率先探索實施改造。
大唐南京電廠“超低排放”技術改造現場。
2014年4月,該廠工人婁琦參與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啟動。他介紹,一般情況下需要4個月才能完成的“超低排放”改造,該電廠利用2號機組大修的契機,同步實施改造工程,僅用兩個月成功實現了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大家看到我們的煙囪冒煙,以為其中還有有害氣體,其實不是。”婁琦說,通過改造實現了“讓燒煤比燃氣還要清潔”的標準。“我們成為了大唐第一家和江蘇首批‘超低排放’電廠,感到非常自豪。”
作為大唐集團首個示范電廠工程、首個超低排放電廠以及首批創新型企業之一,大唐南京發電廠于2016年即啟動“智慧電廠”建設。如何建設?要達到什么效果?這是“南電工匠”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該廠維修部工人錢玉君介紹,根據各個部門、各個專業提出的關于生產及管理方面的要求,對相關的模塊不斷的完善和優化,逐步完善區域的鍋爐CT、鍋爐燃料優化調整及三大項目智能摻配,形成了汽輪機機冷端優化、人員定位安全管理系統、遠程診斷中心建設、鍋爐四管診斷系統、管控中心等為核心的八個核心技術模塊。同時,開展三維數字化鏡像電廠、三維可視化智能檢修、智慧化管控平臺等建設。
大唐南京電廠“智慧電廠”控制室。
“‘智慧電廠’可以避免人為操作的失誤,最大限度地實現安全生產。系統故障維護時間從原來的36至64小時,降到了8小時以內。”錢玉君表示,基于原煤倉模型及鍋爐CT的配煤摻燒系統,提高了鍋爐的煤種適應性和機組經濟性,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氮氧化物平均排放量降低了3/4左右。
創新創造,關鍵在人。王丙化表示,“秉持‘讓南電永遠年輕’的追求,以年輕的姿態、超前的理念、活躍的思維和奮勇當先的沖勁,譜寫百年南電的‘不老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