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不平凡的2020年,江蘇省國資國企工作再獲突破。在1月20日召開的江蘇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了解到,截至2020年年底,江蘇省、設區市國資委監管企業全年實現利潤總額1032.73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江蘇省屬企業全年實現利潤總額452.91億元,同比增長2.42%。
“十四五”已經開局,國資國企如何再創輝煌?江蘇省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兼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徐郭平在當天會上提及“改革”76次,點明未來5年江蘇省國資國企工作的重點——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江蘇省國資國企改革正不斷向深水區破浪前行。
勇做大戰大考頂梁柱
江蘇省國資國企的2020年,幾乎都是從抗疫開始的。
疫情防控沖鋒在前,是國資國企義不容辭的責任。數據顯示,為全力做好支援武漢、黃石各項工作,江蘇省市國有企業累計捐款捐物超3億元。其中,金陵飯店集團捐贈的10000只大肉包、3000份鹽水鴨,成為江蘇支援湖北醫療隊在他鄉奮戰時“最香記憶”。
當疫情得到緩和,復工復產又需要國資國企的率先示范和精準幫扶。2020年2月20日,南沿江城際鐵路率先實現全線復工,成為江蘇省首條全線復工的重點鐵路項目,提振了更多項目的復工信心。
形勢越是吃緊,企業越需要資金的“及時雨”。“優惠政策、貸款早一點傳達,企業就能夠早一點受益。”江蘇省聯合征信一位負責人表示,江蘇省開通的“受疫情影響小微企業融資綠色通道”,是全國首創的滿足受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省級平臺。綠色通道運行半年來,獲得貸款的小微和“三農”企業20453戶,加權平均利率僅4.76%,有效緩解了部分小微企業的資金難題。
“2020年,高投集團管理資本規模、全年投資項目、上市企業數量均創歷史新高。”據高投集團一位負責人介紹,集團全年投資支持了各類創新創業項目136個,集團投資企業實現了10家企業成功IPO、12家過會待發。高投集團還深度服務“強鏈補鏈”產業發展大局,新組建規模10億元的江蘇化工產業基金、規模15.57億元的大健康成果貳號基金等,累計管理資本規模已達1127億元。
奏響激發活力最強音
以改革激發活力、對沖壓力,成為去年江蘇省國資國企發展的主抓手。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2020年發出最強音,華泰證券、徐工有限等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作為近3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混改第一大單,2020年9月22日,徐工有限與12家戰略投資者和員工持股平臺成功簽訂總額為156.56億元的增資協議。
與混改同步,股權激勵計劃正為國企注入新的活力。2020年,江蘇租賃146名員工獲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職務分別為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中層及資深人員、核心業務及管理人員,占員工總數約50%。將個人命運與公司發展牢牢綁在一起,江蘇租賃為其轉型發展創造了可持續、可預期的內部環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28.32億元,同比增長27.50%;實現歸母凈利潤14.14億元,同比增長17.13%。
董事會建設,是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部分。健全外部董事反映重要問題和建議辦理工作規程等管理制度,能更好發揮外部董事參與決策、源頭把關作用。目前,江蘇省國資委負責董事會建設的21戶省屬企業,專職黨委副書記全部進入董事會,均配備外部董事,基本實現董事會結構“外大于內”。
國資監管效能能否進一步提升,將直接影響改革成果。對此,徐郭平坦言,江蘇省國資國企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江蘇省修訂印發的《省國資委出資人審批事項清單(2020年版)》,已累計取消、下放審批事項19項,保留15項,精簡幅度達56%。
當好新發展格局排頭兵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江蘇省國有資本規模實力顯著增強。截至2020年底,江蘇省市國資委監管企業資產總額7.32萬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2.15萬億元,分別較“十二五”末增長65.6%、64.3%。其中,省屬企業資產總額1.89萬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3448.06億元,分別較“十二五”末增長72.8%、54.9%。
增長,得益于五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面深化。堅持頂層設計引領,江蘇省制定出臺具有江蘇特色的國資國企改革“1+N”配套文件91個,形成較為完備的國資監管制度體系。堅持以企業為主體,聚焦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等領域,充分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一批江蘇國企已躋身全國同行業前列,正向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流企業邁進。
徐郭平透露,目前,江蘇省國資委正組織編制“十四五”全省國有資本布局與結構戰略性調整規劃,將對“十四五”期間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有關具體目標進行明確。發力點之一,是如何發揮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帶動作用。徐郭平提出,國企要積極適應國內市場需求變化,調整優化生產經營策略,加快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增加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服務的有效供給,加快培育更多更具影響力的名優產品,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效益。同時,國資國企應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鞏固深耕傳統市場,持續拓展“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外貿新業態,穩妥有序實施境外項目,提高境外投資項目收益水平,當好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