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是李凱走訪的第一個貧困地區。2015年4月,他成為國投創益產業基金管理公司(簡稱“國投創益”)的一名產業基金經理,“哪里窮就往哪里跑”成了他的工作常態。
“家庭資產不足500元,當時聽到這個數字,我都不敢想象。”這是李凱在固原調研一家貧困戶時的直接感受:4口之家,妻子多病,兩個孩子都在上學,丈夫無法像村里其他人一樣外出打工。
固原位于寧夏的六盤山區,是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核心區,在2015年底,有超過27萬人處在類似的貧困境遇中。
也就是在李凱成為扶貧基金經理的前一年,國投創益成立,受托管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這是我國第一只實行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獨立運營和自負盈虧的專責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基金。兩年后,“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獲批設立,由國務院國資委發起、104家央企參與出資,投資貧困地區產業項目。
專注貧困地區,關注可持續發展。近兩年來,央企扶貧基金不斷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貧困地區,激發產業扶貧新動能,最終走出了市場化扶貧路,助力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融資難題。
“固原模式”
經過調研六盤山區的各個產業,李凱發現,貧困地區因地處偏僻、經濟落后,難有大型龍頭企業。“都是些中小微企業,但正是這些企業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雛形,也只有這些企業成長起來,才能支撐整個地區的產業發展。”
在充分調研了近50家企業之后,新月養殖成為了李凱投資選中的項目之一。新月養殖是固原當地的一家企業,2001年成立,現在已經成為當地肉雞和蛋雞養殖、銷售的重點企業。這家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踏實做產業的路子正是李凱想要的。
接下來,如何順利投資,卻成了犯難的問題:貧困地區的中小微企業往往很難滿足基金投資要求,通過扶貧基金直接進行股權投資,投資風險又很大……
到底能不能投資,在國投創益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在這種深度貧困地區,不投資這些企業,可能就沒有企業可投了。”李凱說。
最終,經過與當地政府的多次溝通和多方協調下,國投創益嘗試了“扶貧基金+政府平臺+中小微企業”的貧困地區投資中小微企業產業基金扶貧模式(即“固原模式”),對新月養殖等16個企業進行債權投資,妥善解決了上述問題。
通過基金市場化運作,國投創益在六盤山區直接或間接投資企業18家,為六盤山區孵化龍頭企業、培育優秀企業家,埋下了可持續發展的“種子”。目前,“固原模式”投資的16個項目均已成功完成了項目退出。
“借船出海”
正如李凱所言,不是所有的貧困地區都能找到像新月養殖這樣的企業,大部分貧困地區還是面臨著產業發展落后,人員匱乏等問題。
據國投創益董事長王維東介紹,國投創益在早期一年能收到上千個項目推薦,篩選調研幾百個項目之后,“幾乎全軍覆沒”。
國投集團扶貧辦的李瑞奇在貴州省羅甸縣掛職時也發現,在當地找個合適的項目異常困難,“國投創益管理的兩只基金規模從20多億元一直到現在的300多億元,就這么去用的話,還不夠打水漂的”。
漸漸地,國投創益的投資經理們發現,一味在貧困地區選擇當地的中小微企業,如果后續經營管理不善,不僅會投資失敗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更會造成當地百姓的返貧。
300億元資金如何助力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又能遵守基金投資的有回報、有收益原則,這道難題擺在了國投創益的面前。“資金已經全部到位,貧困地區產業還等著我們去發展、去投入。”王維東說,“沒有合適的項目去投,壓力也越來越大。”
通過不斷地摸索與總結經驗,王維東認為,除了用基金引領產業發展,發揮基金的杠桿作用也很重要,要用基金撬動和融合龍頭企業的管理經驗和銷售渠道,助力貧困縣健康持續的發展。
“我們開始了新的探索,”該公司投資團隊負責人肖甫說,“采取了‘借船出海’的方式,與龍頭企業合作,引導這些有能力的企業去履行社會責任,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創造經濟和社會的共享價值,達到扶貧目的。”
據了解,他們開始主動聯系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談合作,讓他們在貧困地區進行項目投資,幫助貧困地區引進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并優先錄用當地貧困人口。
以牧原集團為例,國投創益與牧原集團合作設立貧困地區生豬養殖平臺,在陜西省、河北省、內蒙古等8個省區的25個貧困縣建設現代化生豬養殖基地,共計帶動約1萬人實現就業,通過產業鏈上下游間接帶動約3萬人實現就業,通過采購生豬飼料、原糧等,周邊共計約60萬農戶實現受益。
平衡“雙效益”
事實上,產業扶貧基金在運作中也面臨困難:如何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基金的滾動投資和可持續發展?這一直是國投創益在投資過程中思考的問題。
怎么平衡?王維東給出了答案:組合投資。
為此,國投創益將基金投資分成了三類:一類是投資一批如江西奕方、乾信牧業等扶貧效果顯著但經濟收益一般的中小項目,扶植當地產業;一類是與央企、省屬國企、大型民營龍頭企業合作投資的如德天瀑布、云南銅業等一批扶貧效果好、收益有保障的項目,吸引這些企業到扶貧縣投資;第三類是君樂寶、益客食品等一批收益較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的證券化項目,努力達到基金行業平均收益水平,實現基金的持續發展。
2019年,國投創益首次實現了模式輸出,與山西省大同市合作成立了大同貧困地區產業能源發展基金,2020年,又與陜西省安康市合作成立了安康市貧困地區產業(科技)發展基金。“我們希望能將探索出來的扶貧模式、央企的扶貧理念帶到地方去,幫助地方做好扶貧工作。”李凱說。
截至目前,國投創益基金總規模已達到347.25億元,累計投資決策項目166個,金額347億元,受托管理基金已全部完成投資,覆蓋了所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其中,在深度貧困地區投資決策項目69個,金額105億元,并在11省市設立了11只子基金,總規模56億元。已投項目將直接或間接帶動63萬人就業,年均為就業人口提供收入53億元,為地方政府提供稅收39億元,最終引領撬動社會資本2800億元投入脫貧攻堅。
國資委科技創新和社會責任局社會責任處相關負責人認為,國投集團受托牽頭籌建并管理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堅持依托自身業務優勢,積極探索產業扶貧的新路徑、新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幫扶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