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至老撾的瑯勃拉邦省,行程2600多公里。在這里,中國電建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發揮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架起了中老友誼的“南歐江之橋”。
“感謝中國電建帶來的幸福生活,讓我們告別了多年的濕熱泥巴房、茅草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磚木吊腳樓”。11月6日下午,瑯勃拉邦省惠婁村村長宋維道(音譯)難掩搬入新家的喜悅,滿臉微笑地如是表示。
初中畢業、36歲的宋維道一直生活在老撾大山里,過著耕田種地、養牛的簡樸生活,對他而言只要有房子、妻子、孩子,解決溫飽就夠了。在整個惠婁村250余戶、1700多村民中,大多數人與宋維道有著同樣命運與想法。
長年以來,惠婁村大多以木作樁、茅草作頂的吊腳樓竹編房、磚木房房為主,在老撾雨季時,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鍋碗瓢盤接水便成為家常便飯,村民在屋淋雨的同時,還要忍受室內潮濕、鼠蟻的蟲害肆虐。
這一切,皆因中國電建在老撾南歐江流域梯級電站建設項目而改變。
南歐江發源于中國云南江城與老撾北部豐沙里接壤地,是湄公河左岸老撾境內最大的一條支流,縱貫老撾北部475公里,由于水能指標優良,成為老撾政府極力推進開發的水能資源基地之一。
依靠當地豐富的水力資源,開發南歐江流域梯級電站建設,打造成“東南亞蓄電池”,一直是老撾的國家戰略。
根據整個南歐江流域水系地質條件特點,中國電建依托豐富的水電勘測設計經驗,通過充分的技術與經濟綜合分析論證,提出“一庫七級”規劃開發方案——在475公里的南歐江建設七級(個)電站,分為兩期建設。
因電站建設蓄水后,將淹沒當地老村莊,為更好的安置村民,中國電建經過勘測選址對比,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既安全可靠,又不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地段建設移民村。
惠婁新村正是二期工程、一級電站搬遷的4個村莊之一。該電站的四個移民新村總投資1000萬美元、共350戶的木房、磚房吊腳樓,房屋面積分別為85平米?65平米?50平米3種戶型。
走出宋維道的家門,便是一條4米寬的柏油路貫穿整個新村,直通新建村公所、學校、幼兒園等基礎配套設施。
“移民新村的建設,事關著老撾當地民眾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中國電建南歐江發電公司負責移民工作的楊小林告訴記者,面對這個萬眾矚目的項目,考慮到周邊環境和生計恢復便利,便于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
不僅如此,在移民新村房屋的建設上,也更加尊重當地人的傳統生活習俗,在新房建設上給村民留出了可自由設計、改造的空間,還配套了寺畝等。
“2016年8月,我到南歐江一級電站時,項目主體剛開工,還看不到什么面貌,時隔1年多變化很大,似乎一座現代化的電站就在眼前,看到這樣的品質和面貌我很高興,彰顯了Power China,讓其他項目都可以到這里看看。”11月5日上午,老撾總理通倫•西蘇里在視察該移民新村時,給予肯定及贊揚。
通倫•西蘇里再次表示,中國公司在這里投資建設水電項目,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電力供應,減少了水土流失和洪災,改善了基礎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