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企業動態
航天科工:打通軍民融合“最后一公里”
【添加時間:2017-08-08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分享:

  創造我國商業發射最快紀錄的快舟火箭、服務于82萬家企業用戶的工業互聯網云平臺INDICS、涉及上萬臺計算機的自主可控信息安全系統、海鷹無人機、給地下管線做“CT掃描”的探地雷達……這些高精尖的“中國智造”背后,都閃爍著同一個名字:中國最大導彈武器研制生產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統計顯示,2016年,航天科工軍民融合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332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65%,軍民融合產業規模已經超過2012年集團公司的整體營業收入規模。通過技術、商業模式和管理3大創新,航天科工主動承擔起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生力軍和我國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突擊隊的重任,一條具有濃重航天色彩的軍民融合發展之路逐漸清晰。

  新平臺:

  抓住工業互聯網窗口期

  “我國擁有相對完善的制造業體系,且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階段,這意味著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窗口期已經到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認為,建設可以滿足各類企業需求的工業云平臺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期軍民深度融合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國制造業話語權的需要。

  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中,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與制造業加速融合,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早在2009年,就任于航天科工的院士李伯虎就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云制造的理念;2015年,世界首批、我國首個工業互聯網——航天云網正式上線;在2017年6月份舉辦的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上,航天科工正式全球發布工業云平臺INDICS。

  作為我國唯一提供智能制造、協同制造、云制造公共服務的云平臺,INDICS在技術上與西門子公司的MindSphere云平臺、GE公司的Predix云平臺處于同一水平,并在平臺功能和應用場景上取得明顯優勢,推廣應用的速度與效果優勢明顯。

  資料顯示,INDICS已在北京、廣東、浙江、江蘇、貴州等國內省份及德國、伊朗等國家和地區落地,入駐企業超82萬家,其中境外企業3000多家,業務運行過程嵌入的企業達1500余家,接入云平臺的設備超6000臺,并成為全球已知嵌入企業數和接入設備數最多的云平臺。2016年,入駐INDICS企業總產出超過450億元,其中不少傳統產業用戶應用項目研發成本節約30%以上,研發周期縮短60%以上,產品研制、生產、服務全壽命經營績效提升10%以上。

  “航天科工以內部企業作為‘試驗田’,著力打開集團內部軍工院所之間的數字圍墻,打通軍工內部資源到社會資源的‘最后一公里’,推動科研生產能力由封閉固化自我配套轉向競爭性共享配置,顯著提升了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運用效率。”高紅衛表示,利用云平臺提供的協同設計、協同制造、協同試驗大幅降低成本、壓縮時間、提高質量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新系統:

  為信息安全筑起銅墻鐵壁

  如何保障我國信息系統安全?基于國產處理器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能否滿足日常辦公的需要?從2008年的微軟“黑屏”事件到2013年的“棱鏡門”事件,一次次慘痛教訓昭示著,解決我國重要領域電腦中采用的處理器、操作系統、存儲設備等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構建起“銅墻鐵壁”般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及安全防護體系已經成為一項關乎國家信息安全“命脈”的“民族工程”。

  在航天科工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面前,這些問題均得到了滿意的解決。據航天科工相關技術專家介紹,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隊”,中國航天科工自2014年起,依靠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勢,率先開展了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及應用試點工程,首開全國大型企業集團級自主可控信息系統應用先河,目前已有上萬臺自主可控計算機終端得到應用。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航天科工在自主可控關鍵技術攻關、試點工程應用、產業發展布局、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新型自主可控終端用戶體驗由“可用”達到“好用”水平;聯合開發的高性能數據一體機上線,郵件系統累計發送數萬份電子郵件;政府自主可控計算機采購項目不斷中標,知名度與日俱增;元心自主可控移動操作系統已經在移動政務、移動警務、移動巡檢等領域成功應用。

  目前,中國航天科工已有近20個自主可控信息系統上線運行,并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關鍵軟硬件產品研發、遷移適配、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多項成果。業界評價認為,這是我國自主可控信息技術成果首次應用于國家大型軍工企業的成功實踐,表明我國在擺脫國外信息技術封鎖、實現信息系統大規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產業:

  持續引領商業航天發展

  作為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航天科工還在國內率先發布千億商業航天項目規劃,持續推動飛云、快云、行云、虹云、騰云5大商業航天工程實施。

  近年來,航天科工在商業航天領域建樹不少:快舟一號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發射,從簽訂合同到發射僅歷時8個月,順利完成“商業航天第一單”;開拓者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鯤一號”,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標志著航天科工已具備獨立自主研制各類典型空間飛行器及平臺的能力;面向商業航天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正式開建,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將在一周內連發4顆衛星……

  在發力軍民融合的過程中,航天科工不忘發揮“老本行”優勢,在商業航天領域深耕細作,一連串的可喜成果讓社會各界感嘆。

  “全球航天技術必然要進入廣泛的商業化應用階段,商業航天產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目前,我國發展商業航天大氣候已經基本形成,僅最近幾年就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產生深遠影響。”高紅衛表示。

  不同于以國家投入為主的傳統航天產業發展,航天科工以商業化模式發展航天產業的原則,堅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的“三創新”發展思路,著力以顛覆性和替代性技術推動產業發展。

  2016年初,航天科工在國內率先成立首家商業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把快舟運載火箭與發射系統提升到商業級水平,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靈活、方便、快速、經濟的衛星發射服務。隨后,依托航天云網平臺設立“商業航天專區”,分批發布項目合作與配套協作指南,并按照互惠互利的商業規則選擇合作伙伴。同時,航天科工牽頭設立“航天湖北長江產業投資基金”,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集聚發展,建設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商業航天產業。

  “未來,航天科工還將以行云工程為依托,構建星載窄帶全球移動物聯網;以虹云工程為依托,構建星載寬帶全球移動互聯網,形成空間、臨近空間、空中、地面四位一體的信息網絡;以騰云工程為依托,形成空天往返飛行能力;以商業模式創新為載體,通過商業化的方式整合社會資源、國際資源,持續引領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高紅衛透露。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