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成為近來廣受關注的熱詞之一。國家發改委日前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而工業互聯網、5G等被業內認為是在“新基建”發展中重點促進的領域。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李穎認為,“新基建”的建設將激發更多新增需求,產生更深層次影響,加速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推動制造業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作用明顯
從“新基建”主要內容可以看到,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從‘新基建’的范圍來看,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將率先獲利。所以,我們要率先打造‘新基建’融合樣板工程,并盡快形成規模化應用,為疫情過后的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常州天正工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翀昊表示。
據了解,疫情期間,常州天正公司研發的基于I-MARTRIX工業互聯網平臺監測到常州地區部分企業的實時生產、區域產能、行業復工狀況分析等數據。這些數據將為金融行業發放貸款提供真實有效的風控服務,有效助力企業復產增效。
目前該平臺共接入12000余家企業、32000余臺設備,其中自有設備客戶3500家,并已與多個地區達成戰略合作,加強區域組網,加快工業互聯網的部署進程。
騰訊在推進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方面也在持續發力。該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認為,通過提升現有新型基礎設施的覆蓋、產業數字化的深度,將推動產業升級,極大釋放生產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湯道生說,疫情期間,騰訊聯合各方推出的防疫健康碼覆蓋9億用戶,使用人次超過25億;健康小程序日訪問用戶超過3000萬,核心接口日調用量超過10億;在線網課支撐全國超過1億學生遠程學習……這些都離不開云計算的底層技術支撐。此外,C919大客機制造商中國商飛與騰訊合作開發的人工智能輔助檢測系統,可用用來檢測飛機核心部件如尾翼的復合材料缺陷,不僅自動化水平提高、成本降低,而且還可以檢測出人眼無法發現的細微缺陷。
業內專家認為,近年來,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其融合創新作用明顯,催生出制造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通過這些數字技術不斷助力產業升級,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助推傳統產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
“新基建”建設將升級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是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產物,在最近幾年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動能。
談及如何做到有效監測企業的運行數據,張翀昊表示,他們突破了傳統企業基于財務數據建立的信用,提出了“生產力信用評估”系統,可以真正反應小微企業的信用,給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扶持帶來很大的幫助。
“目前,這一平臺已實現對工業設備的底層數據采集,并通過開創性的底層數據采集技術,進行全新的廣域工業互聯網架構,突破了傳統工業設備采集過程中端口封閉、協議雜亂、無信息化系統等瓶頸,使之能夠適用于3000萬中小微工業企業的設備互聯互通,有效降低設備的互聯成本、通信成本以及應用成本。”張翀昊表示,目前該公司以“生產力信用評估”為核心,已與江南銀行、信輝融租等金融機構達成深度合作,輔助22家金融機構進行信用評估及貸后管理服務。截至今年3月底,累計協助1200家企業獲得金融扶持,授信總額超過30億元,有力地推動區域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
“當前,國家正在加大‘新基建’的發展,我們要順應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從單點、局部信息技術應用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變的方向,緊抓‘新基建’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自身深厚的工業領域背景和技術研發優勢,與行業龍頭、央企等合作共建,率先打造‘新基建’融合樣板工程。”張翀昊說。
“‘新基建’的落地,將推動工業互聯網駛入發展快車道。”湯道生說,“新基建”是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基礎設施,將讓工業互聯網向各行業縱深發展,加快行業數字化進程,形成新的產品服務、生產體系和商業模式。例如,5G普及有望使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領域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
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認為,“新基建”的提出,將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提速,開啟工業端金融科技和小微金融新格局。
在薛洪言看來,當前,金融機構發展工業端小微金融的迫切性很強,但受限于工業互聯網發展不足,小微企業沒有充分數字化,很多現成的金融科技手段沒有用武之地,工業互聯網的成熟度遠遠不能滿足金融機構發展小微金融對工業互聯網的要求,而“新基建”的發展,可以為金融機構對公業務科技化轉型帶來新的想象空間。(戈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