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本應紅紅火火的春節消費按下了“暫停鍵”。不僅如此,疫情對消費的影響還在加大,尤其是對交通運輸、文化旅游、酒店餐飲和影視娛樂等服務消費影響更為明顯。
“一方面,我們要正視疫情對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采取積極措施,盡可能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這種影響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副部長許召元表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正是中國經濟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準確判斷和深刻把握。
早在30多年前,我國就已經邁入“10億級人口規模”行列,但當時國家的整體實力不高,群眾消費水平有限。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逐步發展成為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達4億多人,隨著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農村貧困人口逐年減少以及居民收入穩步增加,我國消費增長的基礎越來越穩固。
與此同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越發明顯,特別是在國際環境復雜、外部需求波動的情況下,內需特別是消費對于穩定經濟運行的壓艙石作用更加突出。據統計,2019年,我國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9.0%,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7.8%,比資本形成總額高26.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11649億元,比上年增長8.0%,規模首次突破40萬億元。
與過去低成本生產要素這一比較優勢不同,超大規模市場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比較優勢。許召元表示,超大規模人口或國土面積,并不一定能發展成為超大規模的市場,只有基于一個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內需規模不斷擴大的強大國內市場,才能轉化為新的比較優勢,才能真正發揮出超大規模市場在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專業化分工、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等方面的促進作用。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涵蓋了從經濟總量、市場容量、產業體系、人力資本等多個方面,這些優勢的疊加發揮,讓中國經濟更具韌性和活力。
從經濟總量看,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990865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同時,我國經濟增速保持在預期目標區間,且明顯高于全球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左右。
從市場需求看,201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與高收入國家差距進一步縮小。目前,多層次消費市場正在加快形成,其中消費升級和中高端需求在持續增長,未來將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產生強大推動力。
從產業體系看,我國是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我國服務業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特別是近年來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有望讓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0年穩居世界首位。
從人力資本看,中國擁有近9億勞動力人口,雖然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減弱了人口紅利,但人口素質提升帶來的“人才紅利”,將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只是一種潛在的優勢,要想充分激發和釋放這種優勢,還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市場培育,夯實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形成基礎,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發揮創造良好氛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亞平說。
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深入挖掘和激發國內需求潛力,培育拓展新的商品和服務消費增長點,促進消費提質擴容,增加補短板、增后勁的有效投資,讓內需潛力持續釋放;要把發展的成果更多地落實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來,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提振市場預期和消費信心。
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通過對體制機制障礙的破除,讓這一比較優勢能更加充分地彰顯出來。一方面,要拆除分散競爭體制下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行政壁壘,通過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強大國內市場,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構建起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但越是關鍵時刻越要保持戰略定力,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不會改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所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仍有待挖掘,只要我們準確把握發展大勢、用好用足比較優勢,就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記者 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