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挑戰不斷增加,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與此同時,以數字科技為主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演進,全面推動社會生活、生產方式向數字化轉型,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助力新舊動能轉換提供重要支撐。這不僅關乎中國經濟內生性動力的培育,更關系到長期視角下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持續增強。未來一段時期,抓住數字化轉型的全新歷史機遇,加快新一代核心數字科技的自主研發步伐,成為重中之重。
數字化轉型助推中國經濟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人口紅利、城鎮化等驅動因素對增長的邊際貢獻下降,傳統調控手段負面效應增加,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如何在經濟換擋回落背景下,尋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實現高質量增長。近年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日趨融合,新市場與新業態的層出不窮,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源泉。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達3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二;2016—2018年,數字經濟連續3年維持20%以上的名義增速,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十余個百分點,為換擋階段的中國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
數字化轉型助推三大攻堅戰沖刺
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邁過的三道關口。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既要不懈進取,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又要鞏固成果,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還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2020年三大攻堅戰將進入沖刺階段,數字經濟的作用和貢獻不容低估。
第一,數字科技的發展可促進“穩杠桿”。相比高度依賴債務和投資的傳統經濟,數字經濟具備“輕資產”特征,對貸款的依賴度較低,可以有效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有利于防控金融風險;此外,科創板推出以及創業板改革,更為科技創新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提供了便利。
第二,數字科技成為賦能精準扶貧、增強扶貧實效的強勁引擎。為實現我國2020年全面脫貧目標,脫貧工作還需進一步做實、做細,突破各項難點、痛點。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數字科技手段,在有效銜接貧困地區產品供給、發達地區消費需求的同時,可以更好地服務生產決策、塑造市場品牌、助推地方產業生態發展,為推動產業扶貧、長效扶貧探索新路。
第三,數字經濟關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一方面,相比傳統制造業,數字經濟自身“環境足跡”更輕,污染更低;另一方面,數字科技應用場景更為廣泛,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亦可以對產業升級和節能環保作出貢獻。
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國經濟彎道超車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帶來的互聯互通也在助推世界格局出現重大變遷。金融危機以來,中美兩國在數字科技上遙遙領先,大量科技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新活力。特別是中國,雖然科技起步晚于歐美,但憑借數字科技,特別是金融科技方面的積極發力,在諸多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助力中國經濟彎道超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數字科技與數字經濟已經被賦于新的戰略高度,更是首次將數據列為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并列的生產要素,這也為中國數字科技發展與經濟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立足當下,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數字化革命的中堅力量。放眼未來,抓緊數字化轉型的全新歷史機遇,推動數字化轉型的良好發展態勢從金融、零售、消費等領域向農牧、制造業等存量市場加速滲透,有助于建立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提升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的話語權和競爭力,亦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沈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