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9年世界制造業大會致賀信中指出,各國要加強合作、互學互鑒,共同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他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制造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只能造桌子、凳子,到能自主研發生產汽車、輪船、坦克和飛機……如今,中國已由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制造大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并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中國制造在開放包容中砥礪前行
“中國的發展是舉世矚目的,當我時隔40多年再次來到上海時,眼前的景象讓我無法想象這就是當年我去過的那個城市。”說這話的捷克機械工程技術聯合會總經理柏德易赫·姆希爾如今已年入古稀,上世紀70年代,他應中國政府邀請來華訪問,主要進行中捷兩國機械工業與制造業的技術交流,當時他初來中國,印象很深的是,大街上自行車很多,汽車很少,工廠中紡織工人往復奔走……
新中國成立初期,機械制造、機床等工業十分薄弱,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則在這些領域以先進而著稱。中捷兩國不僅簽訂了第一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捷方還派出了大量機械和制造業領域的專家和高級技術工人支持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的發展。
“我很有幸能夠見證中國的變化,也很榮幸能在中國早期制造業的發展中貢獻一份力量。” 柏德易赫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在制造業領域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世界,中國的發展也惠及著世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隨著“一帶一路”深入推進,越來越多中國制造業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條。擁有著世界最高運營速度、最長營業里程的中國高鐵就是一張靚麗的名片。世界銀行在《中國的高速鐵路發展》報告中指出,憑借驚人的發展速度以及過硬的實力,中國高鐵已贏得國際社會高度認可,發展經驗值得別國借鑒。
“改革開放后,黨中央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實現了我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革。一般制造業基本實現了全面開放,1979~2018年累計吸引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涌現出以華為、海爾、中車等為代表的全球化領軍企業,高鐵、核電、新一代移動通信等成體系走出國門,對外直接投資實現跨越式增長。”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近日舉辦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說。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級產品,2000年以后工業制成品上升到90%以上,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成為出口主力,全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遍布“中國制造”的身影。
中國“智造”在創新驅動中蓄勢再發
219臺!不久前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上,我國連續第四次數量位列第一。國際超算專家埃里希·施特羅邁爾指出,中國已成為國際舞臺上超算系統主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走進廣東東莞,華為終端松山湖基地的自動生產線正在忙碌著。據說這里每28秒就有一臺智能手機生產下線,全球每4臺智能手機就有一部產自東莞。70年光陰似箭,東莞從一窮二白的農業縣蝶變為世界制造業名城,而在當下,這里又在進行著二次蝶變,人口紅利正在轉變成人才紅利,傳統制造業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智能制造取代……
東莞是當下中國制造業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制造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工業互聯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加快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我國搶抓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世界工廠”到創新高地,中國制造正向“中國智造”進發。工業規模躍居全球首位的同時,工業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正在大幅提升。苗圩表示,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在主要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 “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我國自主研制的復興號高速列車、第三代核電 “華龍一號”等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相繼實現突破,涌現一批以華為、中車等企業為代表的領軍制造企業。移動通信產業歷經 “2G跟隨、3G突破”,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的歷史性跨越,5G標準必要專利數量全球第一。當前,全球最值得關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業中,中國超過20家。
當前,中國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時期,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可以肯定,隨著新型工業化深度發展,以及內需潛力持續釋放,再加上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中國制造業必將進入更高質量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