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國際產能合作高質量最重要的標志;國際產能合作應當給當地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給當地政府帶來稅收;國際產能合作要給當地社會帶來公平、公正,共同營造良好的環境,不斷拓展合作的空間;要充分利用政策性保險為推進"一帶一路"產能合作保駕護航……日前,由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主辦、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協辦的2019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同期配套活動2019中國國際經濟合作"走出去"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就如何提升"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創新建言獻策。
一帶一路是培育和發展品牌的大市場
原外經貿部副部長、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龍永圖談道,品牌是國際產能合作高質量最重要的標志。中國的優質產能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以大有所為。品牌是在市場中培育出來的。"一帶一路"就是培育和發展品牌的大市場。千萬不要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很貧窮,沒有品牌的用武之地。實際上這些國家的市場正越來越大。由于歷史、文化和發展階段的不同,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需求。中國的產品、品牌一定要適應當地市場的特點,實施本土化戰略,才能使品牌產生更大的價值,才能立得住。
龍永圖提出,高質量的國際產能合作應該符合以下幾條標準:一是應當給當地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給當地政府帶來稅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就業壓力大。所以,首先應該把創造就業崗位放在第一位。與此同時,只有為當地政府帶來稅收,政府才能向人民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創造國際合作的必要條件。
二是要為當地社會帶來公平、公正。"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國家存在著貧富、地區差距較大的問題。國際產能合作應該有利于縮小貧富懸殊,有利于逐步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這方面,選擇好項目落地的目的地就顯得格外重要。
三是注意保護好當地的環境。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搞任何項目,要把當地的環境保護好,統籌好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
四是攜手有關各方優化營商環境。在開辦企業、獲得電力、獲得信貸、保護財產、公平稅收、有利于出口、合同執行等方面符合世界銀行提出的營商環境十大評價標準,營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育廉潔、高效的文化。
五是以開放、包容為目標,要注意加強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合作。為此,要講信用、講合作,不搞惡性競爭,這樣才能把產能合作項目融入到地區和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當中。
中國國際商會原會長姜增偉則倡議各方共同營造良好的環境。政策溝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保障。面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的共同挑戰,各國只有加強經濟、金融、貿易等宏觀領域的政策協調,有效對接發展戰略與合作規劃,才能實現協同聯動發展。同時,積極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開放包容、務實有效的第三方市場合作有利于促進中國企業和各國企業的優勢互補。第三方市場合作已經成為中國與發達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新模式。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項目險市場開發部總經理助理陳超奇圍繞金融助力"一帶一路"產能合作高質量發展,建議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高度重視風險防范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政策性保險為推進"一帶一路"產能合作保駕護航。
一帶一路沿線國際產能合作扎實推進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來,國際產能合作扎實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處于不同的工業發展階段,要素稟賦和產業結構互補性較強。"商務部綜合司相關負責人談道,六年來,中國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大項目,推動國際產能合作逐步深化。合作領域更加寬廣,涵蓋了加工制造、農林開發、能源資源、物流運輸、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合作方式不斷拓展,包括直接投資、工程承包、雙邊貿易、技術合作等多種形式。合作機制不斷完善。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亞、巴西等40個國家簽署了國際產能合作文件,與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國簽署了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重大項目做實做優。中國在沿線國家建設了一批境外經貿合作園區。這批園區逐步成為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平臺,發揮了積極作用。
上述負責人還表示,通過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中國的產品、裝備、技術、標準逐步"走出去",幫助"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補齊了發展短板,改善了發展條件,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受到了東道國政府和民眾的普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