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邁向數字經濟的新時代,融合是最大的時代特征和價值所在。也正是因為融合,我們牢牢地抓住了‘新世界’與‘老世界’之間相互轉換的一把金鑰匙?!痹?019數博會上,貴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徐昊說。
加快大數據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這是貴州大數據發展進入2.0版的一個主旋律。不管你愿不愿意,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正向網絡化、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對于實體經濟來說,在數化萬物的今天,怎樣以“大數據+”來實現轉型升級,進一步挖掘數據紅利和價值,或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命題。
大數據的生命力在于融合,企業是主體,而真正的融合,是讓大數據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新引擎。融合和轉型,成為2019數博會上人們的話題。
“跑步雞”帶來的啟示
對于實體經濟來說,大數據的價值體現在哪里?
在2019數博會上,跑步雞的故事,被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拿來當了一回案例。
由于現在的雞大多都是規?;B殖,多數雞從出生到死亡行走距離不超3米,生長周期也很短,這樣的雞雖然在安全方面沒有問題,但肉質和口感卻大打折扣。
為此,京東推出了一個名為跑步雞的扶貧項目,每年向國家級貧困戶提供貸款,每戶大約一百只雞苗,要求必須放養,讓雞能爬坡上坎,自由自在地在野外吃露水、吃蟲子。京東規定,只有跑夠一百萬步以上的雞,京東才會以當地三倍的價格回購。
但怎么保證雞散養?京東的解決方案是,讓雞帶上腳環進行計步監督。同時,跑步雞還享受著一周三次的應季果蔬供應,每個雞舍內全天候實時監控。
通常情況下,在飼養場里面,一只雞就是幾十塊錢的價格,但是在京東平臺上,跑步雞最高賣到了188元,基本是5到8倍的價值釋放。剛上市時,跑步雞還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一時風光無二,連馬化騰都為之點贊,認為跑步雞代表了消費升級。
“數字化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只用傳統方式,喂飼料、添加劑的話,就沒有這么大的回報。這就是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非常小但是很生動的例子?!眴沃緩V說,這就是數字對經濟的放大和疊加效應,數字經濟不是虛擬經濟,而是在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催生的新型實體經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真正把“大數據+”融合到企業的傳統業務中去,改造企業傳統的資本和人力驅動方式。他認為,數字化轉型將為傳統企業帶來神奇的效果,會使一些后發國家或地區加速發展。
“大數據+”怎么為傳統企業賦能?在2019數博會上,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用“圍魏救趙”的典故,說明了頂層設計在其中的重要性。他說,“大數據+”把不同行業、不同要素都連在一起,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有全局概念。
“最強大腦”為傳統企業賦能
貴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再勇曾分享過“老干媽”的故事。
在外界的印象中,“老干媽”是一家再傳統不過的企業了,憑著一瓶辣醬,從中國到海外,風靡全球,市場覆蓋率達到96%以上,市場占有率達到65%以上。
據報道,“老干媽”2016年度銷售額已突破45億元,20年間產值增長超過600倍,近3年繳稅20.62億元。
2016年,“老干媽”投入近700萬元定制了一套運營大數據監管平臺,一改傳統管理模式。自此,“老干媽”從管理到營銷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哪種口味的油辣椒最受消費者喜愛?各地區的消費者都偏愛什么樣的油辣椒?在“老干媽”大數據平臺的監控大屏上,實時呈現的數據和圖形分析一清二楚?!袄细蓩尅笨蓳苏{整生產和投放結構,實現精準營銷。
如果監測到原材料產地出現自然災害,大數據平臺會及時預警,判斷是否這區域的原材料價格是否上漲。這樣,公司可以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理機制,從備選區域采購原材料提前預備。否則,等價格漲上來了再收購,成本就跟著上漲了。
由于各環節的壁壘打通,各種實時數據匯聚到大數據平臺,發揮出了“最強大腦”的作用。
數據顯示,運營大數據監管平臺,為“老干媽”節約了15%—20%的成本。同時,依靠“大數據+”,“老干媽”年產值從2015年的40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50億元,年均增長11.8%。
和“老干媽”不同的是,作為上市公司的“貴州輪胎”,在主動擁抱“大數據+”之前,曾經嘗過“苦果”。那是一個急單,需要生產5000條輪胎,但訂貨方要求在當天下午就出具制造這款輪胎的各項指標數據。由于管理、生產、財務各系統并沒有打通,僅僅靠10多位專業人員的統計分析,完全不可能在半天時間內拿出準確數據。
于是,一個價值600萬元的訂單就這樣“飛”了。此后,“貴州輪胎”痛定思痛,依托“大數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實現了轉型升級,產品一路馳騁市場。
“萬企融合”下的貴州樣本
去年,貴州省啟動“萬企融合”大行動,以“大數據+”推動傳統企業轉型升級。
按照規劃,“萬企融合”圍繞國家大數據戰略和“數字貴州”建設,以應用為核心,深化云計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創新融合,運用大數據手段推進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以及企業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各環節優化重組,持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培育壯大新業態,促進實體經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2018至2022年,貴州將每年建設100個融合標桿項目,實施1000個融合示范項目。到2020年,帶動5000戶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20000戶實體經濟企業運用云服務開展融合,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0%。到2022年,帶動10000戶以上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3%,引導推動各領域、各行業實體經濟企業融合升級全覆蓋。
這其中,推動大數據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成為貴州省打造“數字貴州”的重要抓手。
為此,貴州省大數據局牽頭組織了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情況督查檢查,針對全省88個縣區的1.5萬余家企業進行了評估診斷,創建了全國首個評估體系。此外,貴州省還邀請西門子、阿里巴巴等全球上百家大數據企業,組成“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服務隊”,為實體經濟量身定制318個解決方案,涵蓋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揭開了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序幕。
如今,一年過去了,貴州省在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效顯著。數據顯示,2018年,貴州省建設102個標桿項目、1050個示范項目,帶動融合企業1625戶,引導10124戶企業上云用云。大數據與工業、農業、服務業等不斷融合創新,推動了全省經濟發展取得提質增效。去年,大數據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萬企融合”大行動首戰告捷,全省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水平指數36.9,比2017年提升3.1,正由融合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加速邁進。
作為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的探索或將為全國大數據發展提供一個地方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