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句話形象生動地道出了我國稀土資源的重要地位。
作為一種可以與石油媲美的戰略資源,稀土的作用可謂無處不在,小到手機屏幕、數碼相機,大到導彈、雷達、潛艇,其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農業、工業、軍事等各個領域,成為新材料制造和新技術開發的關鍵性資源,被稱為“萬能之土”。
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考察調研,首站就是位于江西省贛州市的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對于我國稀土產業而言尤為重要。
多年來,在與世界各國的“稀土大戰”中,我國憑借世界第一的稀土儲量,逐步在開采、分離技術領域確立了全球領先的地位。那么,我國稀土產業如何做到“以稀為貴”?有專家指出,過硬的創新能力、雄厚的專利實力是我國稀土產業發展的鳥之雙翼。
技術不再受制于人
我國稀土產業創新強在哪兒?上海市稀土協會名譽會長朱銘岳在一次研討會上的發言可謂是最好的詮釋,“目前,中國稀土分離技術領先國外5年至10年”。
我國稀土分離技術之所以遙遙領先,主要得益于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稀土主要由17種元素組成,每種元素都有不同的用途,由于17種稀土元素的化學性質極為相似,分離提純十分困難。上世紀70年代,國際上稀土分離的主流選擇是“離子交換法”和“分級結晶法”,兩種方法分離成本均很高,提煉出的稀土元素純度較低,不適合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徐光憲等首次采用研究多年的萃取法技術,實現了稀土分離技術的重大突破。
我國稀土分離技術雖然取得重大進展,但在七八年前,我國稀土企業在國際市場仍處于處處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國稀土企業若想出口稀土產品,必須向日立集團等行業巨頭繳納專利許可費,否則產品無法出口。讓中國企業更加被動的是一起“337調查”,2012年,日立集團的子公司日本日立金屬株式會社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出申請,對包括4家中國稀土企業在內的全球29家相關企業發起“337”調查,如果敗訴,中國稀土企業將面臨無法將產品出口到美國市場的窘境。
正是經歷了被人“扼住咽喉”的切膚之痛后,我國稀土企業的創新腳步愈加快速。北京合享咨詢事業部專利總監尤學穎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我國稀土領域的創新主要集中于產業鏈上游的稀土材料領域,多家企業重點發展具有超高性能的稀土永磁材料、稀土發光材料等。”
在稀土永磁材料和發光材料領域,我國涌現了眾多創新能力較強的研發主體。尤學穎介紹:“在稀土永磁材料領域,我國創新能力較強的省份是浙江、北京和江蘇,主要研發主體有浙江大學、東南大學和北京中科三環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重點包括提高永磁材料性能、擴大高端領域應用、增加產品附加值等;在稀土發光材料領域,我國創新能力較強的省份是廣東、上海和江蘇,主要研發主體有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技術創新點集中在光電材料、反光材料等。”
專利實力快速增強
我國稀土產業的專利實力如何?北京合享咨詢事業部專利總監王萌出具的一份稀土領域的專利檢索報告從側面顯示出了我國稀土企業對專利布局的重視,“我國專利法實施第一年就收到近200件稀土相關的專利申請,目前,我國專利數量排名第一的專利申請人已擁有近2000件專利”。
最早在稀土領域開展專利布局的是美國,1835年,申請人在美國提交了第一件稀土相關的專利申請。中國最早的稀土專利申請始于我國專利法首次實施的1985年,當年,稀土領域的專利申請量達到194件。1999年之后,我國稀土領域的專利布局開始變得活躍,專利數量迅速增長。
王萌經過檢索發現,截至2019年5月23日,在全球范圍內,日本日立集團以3955件與稀土相關的授權專利排名第一,三星公司、東芝公司和松下公司分別以3174件、2882件、2030件授權專利排名第二至四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化)則以1884件授權專利排名第五位。
“近年來,隨著我國稀土企業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其專利實力也不斷提升。”王萌介紹,除了中石化外,北京工業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也擁有不少稀土相關專利。比如,截至2019年5月23日,清華大學擁有393件稀土專利,主要集中于電子行業、電化學和催化材料等方面;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擁有345件稀土專利,主要集中于催化材料、發光材料、稀土鎂合金的制備,以及稀土萃取、分離、提純工藝等方面。
我國稀土唯有繼續創新,方能取得突破。習近平強調,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命根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才能生產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要緊緊扭住技術創新這個戰略基點,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
新一輪產業革命給我國稀土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王萌建議:“我國稀土企業應充分利用我國在稀有金屬資源的優勢地位,繼續加強在稀土材料、應用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和專利布局,唯有技術創新與專利布局雙翼起飛,方能使中國稀土真正做到‘以稀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