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信用建設 >  信用管理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特點與經驗
【添加時間:2019-05-22 】   來源:信用中國官網 分享:

  在我國,社會信用體系是由國家作為社會信用建設主體,通過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和相關機構的建立,綜合運用各種組織機構和制約方式,對社會中的誠信行為進行激勵與褒揚、對失信行為進行制約和懲戒、對誠信文化進行宣傳和倡導,并在教育、醫療、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社會危機等眾多領域中廣泛應用。這種體系建設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整體性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它的實踐與發展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而變化更新的,認真總結可以發現具有如下主要特點與經驗。

  尊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客觀要求和發展規律

  社會信用內容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延展的。從隱性的道德約束擴大到顯性的制度規則,從簡單的商品交換、人際交往關系擴大到復雜的信貸金融、社會文化領域,社會信用在逐漸形成獨特的綜合體系的同時也逐漸顯現出比較顯著的客觀規律和特征:

  一方面是積淀已久的客觀性、動態性、發展性、實踐性、功能性、關聯性和曰常性等;

  另一方面是適應新時代需求的互動性、共享性、網絡性、服務性、多樣性、系統性、時代性、制度性、導向性、權威性、公平性、創新性等,甚至還衍生出了諸如隱私保護與安全性等保障性要求。

  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注重多領域齊頭并進,在深刻認識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尊重信用建設本身的客觀要求和發展規律,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注重發揮其在社會活動中資源配置的基礎設施作用。

  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系統規劃和基礎構建

  “信用信息數據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但長期以來處于‘三化’狀態,即碎片化、孤島化、煙囪化。有的是有信息但沒有準確記錄,有的是有記錄沒有有效歸集,有的是有歸集但難以共享。各地、各部門信用信息系統采集、處理、加工均自成體系,數據交換困難,業務協同無從談起。”

  為打破“信息孤島”、提升行政效能、促進業務協同,我國已經確立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機制,包括聯合獎懲機制、信息共享機制、信息公示機制、市場化征信機制、信用承諾機制、信用修復機制、行業監管機制和第三方監管機制等,初步搭建了社會信用標準體系和運行機制。

  “公共信用信息歸集數據量突破132億條。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建立了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省級平臺實現全覆蓋。地級以上城市都建立了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地方包括:江蘇、湖北、福建、廣東、貴州、陜西、山東、浙江、遼寧、湖南。目前,平臺信用信息歸集量逾132億條,已聯通44個部門、所有省區市和51家市場機構,并與國家人口庫建立了信息核查與疊加機制,完善了自然人基礎數據。”

  正在建設的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將形成覆蓋全國、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數據共享大平臺,建立物理分散、邏輯集中、資源共享、政企互聯的政務信息資源大數據,構建深度應用、上下聯動、縱橫協管的協同治理大系統。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已經進入到全面發力、全面滲透、全面提升、組合推動的新階段。

  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整體設計、全面推進

  現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由多種行業信用體系組成的復合系統,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而且將是一項長期的、重大的、不斷更新迭代的社會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多種維度、不同角度屢屢提及“公信力、誠信和信用”內容:

  在政務信用方面,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在誠信文化方面,要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在社會誠信方面,“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在商務誠信方面,“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

  這些要求和重要提法為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運用法治方式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現代文明治理的底線是法治。全面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黨長期執政能力的必然選擇,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經驗和根本保證。

  隨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深入推進,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已簽署了28個信用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制定了100多項聯合獎懲措施,建立起“發起-響應-反饋”機制,初步構建了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為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信用法》《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管理辦法》已形成專家建議稿初稿,正在廣泛征求意見。

  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于2017年10月30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規范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作為信用建設的重要文件,把信用聯合獎懲機制建設推向深入,必將為信用立法提供更多的實踐依據。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定各類標準體系,在信用立法進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實質性進展,有效提升了我國良法善治的新境界。

  發揮科技優勢助力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近年來,以信息化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借助信息化平臺、大數據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打造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整合企業及社會資源開發信用應用產品,在信用服務的過程中沉淀更多信用信息并利用自身不斷累積的信息資源以獲取更多外部信用信息。”

  在信用服務的過程中,我國還十分重視信用評估模型研究,讓數據不僅具有匯總和累加功能,而且具備一定的分析處理和畫像功能,從而使得社會信用數據共享更加便捷、分析結果更加可信。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