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智能+”概念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在兩會期間引發會上會下熱議。與“智能+”密切相關的,是“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當下,中國制造業大多存在產業結構層次不高、產業發展松散、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而在外部,全球制造業正面臨大洗牌:發展中國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發達國家紛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意欲占領技術高地。我國受到雙向擠壓。
要從困境中突圍,我們要打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這張牌。因為傳統產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也是當前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的基礎。
政府工作報告已經釋放明確信號,“智能+”將接棒“互聯網+”,成為傳統行業改造升級新動力。對于以通信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來說,“智能+”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從“互聯網+”到“智能+”的變遷,對產業界的信息化層級提出了更高、更深層要求。
要實現制造業智能化升級,最直接有力的抓手就是工業互聯網平臺。
工業互聯網具有較強的滲透性,能夠為工業及實體經濟的各個領域提供新型通用基礎設施支撐,同時通過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產業鏈緊密協同,為產業發展提供新動力,并推動構建與之匹配的新產業體系。工業互聯網平臺,則是基于海量數據采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是支撐制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載體。
稍加梳理便會發現,我國在新技術發展路線的頂層設計上具有很強的連貫性,自2015年開始,“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關鍵詞,先后多次以重要角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策引導下,新一代信息技術日趨成熟,成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可靠的技術支撐。提速降費等舉措,進一步為工業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拓寬了道路。
時至今日,我國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初步成型,已廣泛應用于石化、鋼鐵、電子信息、家電、裝備、航空航天等行業和領域。而具有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據工信部統計已超過50家,重點平臺平均連接設備數量達到59萬臺(套)。
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可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長周期過程。畢竟在數據采集能力、工業信息安全、設備連接數量乃至工業基礎等方面,我們仍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其中技術難度、資金成本等因素,也造成了相當一部分老牌企業缺乏改變動力。
因此,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將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政策擴大至全部制造業領域。
為拓展“智能+”、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國家政策正在一步步“填坑”鋪路,那么,制造業界人士、企業身在其中,更應以“智能+”思維環視周身,以“智能+”手段提升效率,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從而讓更多全球用戶選擇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以“智能+”為新動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