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發展 >  改革聚焦
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共同構建中國經濟基礎
【添加時間:2018-10-25 】   來源:經濟觀察網 分享:

   thumb_650_305_1540376994215.jpg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迅速發展,極大地支撐了中國社會經濟全面快速增長。以民營企業為載體的民營經濟與國有企業既競爭、又協同,共同繁榮了市場經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基礎。因此,2002年黨的十六大就明確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黨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當前,必須堅持國有經濟與其他經濟的協同發展,共同夯實中國經濟長期繁榮的基礎。

  中國國有經濟的真正起步是建國初期快速工業化的國家積累,在當時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依靠興辦大量的國有企業建立了中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快速實現了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后,國有企業繼續承擔國家安全、基礎民生保障,實現跨越發展的重任,與其他經濟共同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首先,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必須有自主可靠的國防力量,作為人口大國,必須有為人民提供基礎民生和福祉發展的基本能力。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國有經濟必須在諸如軍工等行業為代表的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在重要的非再生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方面起控制作用。在國家重點項目建設,跨經濟區域、跨流域的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援疆、援藏項目、重點扶貧項目中承擔起主導責任。在涉及基本民生的重要行業,如全國性糧棉及重要物資儲備、供水供電、城市公共交通、居民基本文化生活、健康醫療等方面承擔起基礎作用。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具有自然壟斷特征與承擔特殊功能的領域,如煙草等,在市場化改革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與其私人壟斷則不如保持國家壟斷。


其次,國有企業是中國戰略競爭領域的排頭兵。


戰略競爭領域體現國家綜合科技與經濟實力。中國作為后發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差距,需要一定的資源集中,需要國有企業“非經濟”性地投入,為趕超世界發達國家提供產業科技基礎。當前,國有企業是推動中國技術進步的主力軍,中央企業國家級研發機構全國達90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占到一半以上。2018年世界《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中國大陸地區115家企業上榜,國有企業占83家,其中,中央企業59家。中央企業的創新發展,在自身不斷轉型升級的同時,通過讓利惠及全社會,促進了中國各行業各類企業的轉型升級。如中央企業吸收消化并發展的高鐵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交通效率,為整體國民經濟發展降低了時間成本和交易成本。又如電信企業對巨額投資的4G、5G項目沒有進行技術壟斷,而是提速降費,讓利社會,促進了中國諸如電商、電子銀行等行業的快速興起,也極大地促進了很多其他行業業態的快速轉變。


其三,是中國社會財富積累的提供者。


當前,中國仍然有大量國有資本分布在一般競爭性領域,與其他類型的企業處于公平的市場競爭狀態。如食用油行業,中糧的福臨門在市場上與其他經濟類型的食用油進行激烈的品牌競爭;廣藥集團的王老吉與民營的加多寶進行白熱化的市場競爭;煉化行業,中石油、中石化正面臨大量極具實力的民營煉廠競爭;發電行業,中央企業的發電集團與地方國資發電企業、民營發電企業競爭;建材、醫藥行業的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在這些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拼的是技術、比的是治理結構和管理,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壓力。不僅如此,國有企業不僅每年以國有資本預算上繳國家財政,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000年以來,國有企業通過國有股權的減持政策來充實社保基金,已占社保基金財政性收入的35%。


因此,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資本需要有進有退,為國家提供積累,從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領域及時退出。


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繁榮之基


沒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沒有中國國民經濟長達40年的高速增長。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極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整體活力,釋放了巨量的人口紅利和市場紅利,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倒逼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


首先,民營企業是中國的經濟繁榮之基。


沒有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繁榮。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末告別了短缺經濟,與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為全社會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商品供應是分不開的。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大量興起,以其對市場的敏銳判斷和靈活的經營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市場供給,極大地繁榮了中國市場經濟。目前,中國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民營經濟總量已經占到全國GDP的50%左右,民營經濟已經深深地嵌入中國國民經濟肌體,成為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經濟繁榮之基。


其次,民營企業是中國就業穩定之錨。


維持較高水準的就業率是世界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首選目標之一,保持較高的就業水平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中國是世界性人口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對中國社會穩定尤為重要。中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70%以上由民營企業提供,農村轉移勞動力70%以上在民營企業實現就業。民營企業解決的就業人數全國占比從2011年的19.2%提升到2017年的29.9%,數量眾多的民營企業通過不斷提供新就業崗位,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重要穩定器。


其三,民營企業是中國科技市場化創新的重要動力。


國有企業進行了大量基礎性創新,民營企業具備高度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對市場需求高度敏感,對科技市場化創新有高度的興趣,他們一方面吸收國有企業基礎性創新成果進行市場化再創新,另一方面直接通過外向型經濟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進行再創新,在創新中不斷贏得市場競爭的勝利。據統計,面對市場需求的企業技術創新的75%以上和新產品開發的80%以上由中小民營企業完成,不少民營科技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的市場化應用登上了科技高峰,創造了良好的業績,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有些躋身于世界高技術產業競爭行列。自2005年至今,科技部批準建設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為175個,依托民營企業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22個。民營企業已成為中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重要力量。


其四,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重要部分。


民營企業從興起之時便與中國對外開放緊密聯系。1999年國家允許私營企業自營進出口,2004年外貿經營權放開,2005年允許外貿個體工商戶以一般納稅人身份享有出口退稅權。民營企業發揮船小好調頭的靈活經營特性,主動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至2018年8月,民營企業的凈出口占比長期維持在100%以上。今年上半年,中國民營企業進出口5.52萬億元,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39.1%,其中,出口3.57萬億元,占出口總值的47.5%,繼續保持出口份額居首的地位。民營企業在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中發展壯大的同時,成為了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提供者,是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五,民營企業是中國財政稅收的重要提供者。


數量眾多的民營企業不僅每年提供新增千萬計的就業崗位,同時也為國家財政提供了大量稅收,民營企業稅收占全國財政稅收的“半壁江山”。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夯實中國經濟發展基礎


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各有所長,也各具其短。從機制上看,國有企業的最大長處是治理結構完整,組織架構上“新三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老三會”(黨委會,職代會,工會)俱全,制衡設計較完整,決策相對穩健等特點;而民營企業則經營靈活,市場反應靈敏。國有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政企不分導致的軟預算約束、責權利不明晰,經營不靈活,此外還存在出資人缺位導致“內部人控制”傾向等問題;而民營企業則存在職業經理人缺失、企業管理家族化、獨斷專裁、決策不科學不慎重、后繼乏人,發展難以持久等問題。


在當前中國經濟的實際運行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實際上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相互促進的關系。國有企業雖然數量少,資產在全社會占比不足1/4,但資產集中,大企業居多;而民營企業雖然數量占全國企業90%以上,但一般是中小企業。2017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凈資產中,國有企業占多于40%,民營企業僅占24%。小企業與大企業一般具有天然的配套關系,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面臨的一個最重要難點就是缺乏支撐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導致中小企業無從配套,無法發展。而在一般競爭領域,更多的情況是,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處于相互競爭狀態,平等接受市場的檢驗,優勝劣汰,所有的企業都將在競爭中相互促進。因此,要加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長期繁榮穩定,需要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共同支撐、協同發展。


首先,要理直氣壯地做強做優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中國基礎產品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中國主要產業的經濟技術引領者和帶動者,是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主力軍,更是堅持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經濟保障。國有企業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深化內部機制改革,不斷提高活力、影響力、控制力和抗風險能力,理直氣壯地做大做優做強。


其次,民營企業要加快轉型。


民營企業雖然經營靈活,但也存在治理結構不科學、原創性創新基礎薄弱等問題。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盈利能力一路下滑,凈資產收益率從2011年的28.5%一直下降到2017年的19.6%,呈現持續下降態勢,說明中國民營企業也到了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民營企業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決策的科學性和穩健性,同時要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以更多原創性創新引領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健康發展。


其三,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無論國有企業或民營企業,均可以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造完善自身的治理結構,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市場機制下并不存在“誰混誰”的問題,關鍵是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轉機建制的需要,實現優勢互補。只要堅持市場化公平交易、公開、公正原則,尊重市場主體自身的意愿,就能獲得雙贏的效果。此外,國有企業發展和有序進退均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清楚表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二者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