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經濟哲學”,首先要闡釋“經濟哲學”概念,這是經濟哲學研究的前提。
運用辯證方法分析經濟問題
這是經濟哲學的第一層含義。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經濟問題的辯證分析,創立了唯物史觀。馬克思恩格斯首先直面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即物質生產勞動。他們認為,研究人類歷史,其前提是研究現實的個人,現實的個人作為有生命的個人,具有對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人只有通過物質生產勞動才能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由此,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方法,進一步研究人的物質生產勞動及其中兩個矛盾著的方面,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運動及其歷史過程,從中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對經濟問題的辯證分析,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資本論》中的哲學方法是唯物辯證法。恩格斯說:“馬克思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就是以這個方法作基礎的。”馬克思認為,商品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細胞”,它包含著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矛盾的萌芽”,以及尚未展開的一切主要矛盾。馬克思首先從商品開始,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出商品本身的內在矛盾,即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從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揭示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再由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揭示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進而揭示出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的矛盾;最后,馬克思從中進一步揭示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正是對一系列矛盾關系的哲學分析,馬克思發現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示出工人的勞動被資本占有、工人創造的價值被資本家剝奪的秘密。
自覺把握經濟問題中的哲學之“道”
這種經濟哲學的第二層含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認為人是在實踐基礎上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一般要經過兩個認識階段:一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二是從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感性認識是認識事物的現象,理性認識是認識事物的本質。中華傳統文化里講的“道”,指的是對事物現象背后之本質的認識。一些人談論經濟問題多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很少進入“理性認識”或“道”的層面,看不到經濟問題的哲學本質。理解經濟問題之道,就要進入哲學層面,即理解反映經濟問題之“本質”的哲學理念。
一些學者著重從經濟角度理解市場經濟,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往往把“利益”看作市場經濟之“道”。這也是產生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的認識論根源。要真正理解市場經濟之“道”,必須進入哲學高度。從哲學層面看,市場經濟就是追求“四化”的統一: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首先追求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獲取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根據,應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能力,憑“能績立足”,此謂“能力發揮最大化”;要保證能力發揮最大化,須有一種體現平等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須基于人的理性的高度自覺,此謂“理性最大化”;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平等的制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能力,獲取其最大的經濟利益,這意味著人憑其能績而自立,此謂“自立最大化”。這種從哲學層面來完整理解市場經濟之“道”——利益、能力、理性、自立,就超越了對市場經濟的狹隘理解,也超越了對“利益”的偏狹追求。把對市場經濟的理解提升到哲學境界,會使市場經濟的積極因素發揮出來,也會避免對市場經濟的誤讀。
對經濟問題做價值評價
這是經濟哲學的第三種含義。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國民經濟學多講經濟事實,多對經濟事實作實證分析,思考勞動、私有財產和資本,也多是事實描述。馬克思指出:“私有財產是一個事實,國民經濟學對此沒有說明理由,但是,這個事實是國民經濟學的基礎”“整個國民經濟學便建立在一個沒有必然性的事實的基礎上。”因此馬克思主張,既尊重經濟活動、經濟事實的“本性”,遵循事實尺度;又對經濟活動、經濟事實作價值評價,這是價值尺度。基于此,馬克思得出結論: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人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同樣運用事實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來分析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他們從歷史尺度出發,認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他們又從價值尺度出發,認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資本卻占有勞動,使活動著的個人失去獨立性和個性。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得出結論:無產階級要消滅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社會,解放全人類。
把握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之本性
這是經濟哲學的第四種含義。
在西方經濟學研究中有人性假設問題。這種人性假設,核心是確定從事經濟活動的人的本性,而非人的本質。人的本性,指所有的自然人共同具有的原初本性,如“趨利避害”“追求自我利益”等。人的本質,指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據。前一個“人”,指“自然人”,后一個“人”,既指作為最高價值追求的“理想的人”,也指作為具有“類”屬性、社會屬性、自主創造個性的個人。就人的修養和境界而言,人的本質高于人的本性。西方經濟學大多具有“人性假設”,這種“人性假設”中所謂的“人的本性”,是指“每個人追求其利益最大化”。西方經濟學大多建立在這種“人性假設”基礎上,認為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追求其利益最大化的人。由此產生了自由主義經濟學、功利主義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作“人性假設”,因為對“人”的理解不同。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不存在“抽象的人”,人都是現實的人,這種現實的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之中,社會關系、社會活動是什么樣的,人就是什么樣的。所以,首先要分析研究人所處的社會關系和所從事的社會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所建構的政治經濟學以及所從事的經濟學研究,也圍繞“人”進行,他們把處在社會關系總和中的現實的、發展變化的“現實的人”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具有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更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