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中企業的責任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近一段時間來有關食品安全和環境事件(比如PM2.5)在公眾中產生的影響,更加表明了企業在管理和運營中履行責任的重要性。
雖然談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越來越多,但企業對社會責任還存在普遍的誤解。在未充分理解社會責任或認清其本質的情況下,實踐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就在所難免。
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
今天,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名詞,但很多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意義卻沒有深入的了解。通常一說到企業社會責任,大家想到的就是公益、慈善、捐贈或其它有關的自愿性社會活動。企業在業務活動之外做好事是值得稱贊的,但這些活動并不代表企業社會責任的全部。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的意義更廣,企業也不能以公益類的活動來代替企業的責任。
現代企業社會責任強調的是與企業核心業務相結合、與企業管理和經營相結合的責任。這實際上意味著,企業要實施一個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都負責任的管理經營的戰略和方案,從而使企業和社會都能長期受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難以為繼的企業責任
企業離開核心業務,在企業之外做好事不能代替其在管理和經營上的責任。比如,一方面開展慈善活動,而另一方面又偷稅漏稅或有腐敗行為的企業,我們就不能說它是負責任的。另一方面,在企業外進行的上述公益慈善類活動是資源性投入,這些活動能否長期持續值得考慮。企業經濟效益好的時候有財力做這些事,而在企業效益不佳時則難以為繼,這樣也就談不上企業和社會共同受益。此外,一談到企業社會責任,我們還會想到企業是否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并以為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就是對社會負責。實際上,很多企業對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本質意義并沒有全面的了解,致使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成了為宣傳或公關之目的的“寫報告”,或者成為迫于形勢不得不做的事情。這樣的報告花費了大量資金,很多情況下成了名不副實的“化妝品”,它與企業自身的管理或發展沒有建立直接的聯系。這樣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行為對企業來說純屬支出和負擔,難以獲得員工和社會的認可,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本身是否可持續也是一個問題。
與管理相融合
對企業來講,社會責任意味著它要通過透明和符合道德的行為,為其決策和活動在社會和環境中產生的影響負責。在這一過程中,企業要始終考慮社會各方和環境要求,通過透明有效的社會溝通和互動,改進管理經營方式,不僅使企業避免風險,而且有利于企業改進和創新產品、服務,使企業在市場和社會建立負責任的形象、信譽并獲得公眾認可。企業這樣做不僅會提高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也為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企業社會責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路徑。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是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統一這三個方面達到綜合的可持續發展。這里強調的不僅是傳統意義上企業應該承擔的經濟義務,而且強調在經濟活動中遵紀守法和廣泛意義上的道德責任。也就是說,企業對社會負責必須要以與企業核心業務相結合的方式才能可信地體現出來。換句話說,企業的責任和道德行為必須融入企業的整個管理過程之中。
企業管理者的責任
實踐證明,企業一把手對責任的意識、重視和參與程度對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企業領導是否能對社會責任公開承諾是企業領導力的表現,也是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能否有效開展的重要條件。
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具體的不是表面化的。領先的企業總要結合其核心業務、所在行業、所在地區和企業文化這四個重要因素,以當今最佳實踐為標桿系統地處理與企業和社會密切相關的議題并落實到管理。比如,食品企業強調食品安全,石化企業首先環保聚焦環保影響,B2B企業關注供應鏈問題,滿足各自不同的具體的責任要求。文化因素除了指企業自身的文化外,也包括企業運營所在地的文化背景,考慮文化因素無論在本土民營企業發展中還是國有企業國際化進程中都具有現實意義。
組織保障
企業社會責任需要有組織保證,但這并不是指設立一個主管社會責任的部門,或者成立一個責任管理委員會就行了。重要的是企業領導、管理部門、社會責任部門以及業務部門之間必須存在合理運轉的機制和流程。即使有組織也有可能職能虛設,因為責任也要通過正確的組織方法,整個企業和全員參與才能真正落實。否則就有可能為企業社會責任實施留下種種不可持續的問題、障礙甚至隱患。現在,許多企業都處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初級階段。在不同的領域開展的社會責任活動,需要系統地納入一個管理過程,這樣根植于企業管理經營的社會責任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
社會責任是有意義的事業,把它做成有意義的事業,這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的必然要求。在開展企業社會責任的今天,社會責任需要回歸本質和價值。重新認識和理解什么是社會責任,找到履行社會責任、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系統化的方法論,只務實不務虛,對繼續在中國深入開展社會責任也許是一個迫切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