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品牌建設 >  品牌培育
國家推銷 接力高鐵——中國核電出海試航
【添加時間:2015-04-07 】   來源:企業觀察報 分享:
  國家領導人親自擔任“推銷員”,在多個場合力挺核電出口。作為新能源革命的關鍵支撐點,我國核電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國核電重組大幕下,我國整合知識產權和金融資源,以圖在被法國、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壟斷的國際核電市場切出一塊市場。
 
  中國核電已準備好上演一部“走出去”的大戲
 
  2015年,核電有望復制高鐵出海模式,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另一張“國家名片”。
 

 
  如此判斷緣于諸多跡象:
 
  2015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會議上稱,中國計劃加強先進行業的出口,包括實施大型核電項目。
 
  稍早的1月,他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就部署加快鐵路、核電、工程機械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升合作層次。
 
  2015年2月,中電投集團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兩大央企重組合并正式啟動。
 
  同月,另兩大核電巨頭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聯手研發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ACP1000)也落地阿根廷,被外界稱為2015年中國核電出口第一單。“華龍一號”一直被視為中國核電實現“走出去”的一張王牌,這次成功出海背后無疑是國家隊的“合縱連橫”戰略發揮了效用。
 
  據了解,2015年4月,我國國家領導人將出訪埃及,兩國核能領域的戰略合作將是重要議題。
 
  無疑,緊隨高鐵之后,核電正在成為中國領導人推銷名單中的“主打產品”。
 
  事實上,作為投資巨大、安全性要求極高的高科技產業,核電領域正上演一部“走出去”的重頭大戲。中核集團核動力事業部副主任秦喜久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我們公司針對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做了很多規劃,已分別與16個國家進行了不同程度、不同深度的合作洽談。有了國家高層領導的重視和推介,對于海外市場,我們非常有信心!”
 
  政治互信 貸款護航
 
  中阿牽手6年終聯姻
 
  中國核電在2015年得出口第一單談成的并不容易。中國和阿根廷關于核電的合作開始于2009年,且一度在2012年擱淺。
 
  企業觀察報記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前,中阿兩國政府已有核電合作意向,當時阿根廷方面選擇的合作對象便是中核集團。在中核集團ACP1000研發成功后,阿根廷曾聘請來自意大利的第三方對ACP1000技術進行考察,認為該技術成熟。
 
  201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主任張平與阿根廷聯邦計劃、公共投資與服務部部長胡里奧 •德維多簽署了兩部門《關于核能合作的協議》,該協議授權中核集團與阿根廷核電公司、阿根廷原子能委員會就采用ACP1000技術在阿根廷建設新的核電項目及相關設施開展“聯合研究”。此后,中核集團獲得了阿根廷核電公司正式頒發的ACP1000技術通過資格預審證書。
 
  “當時一度都要簽約了,但在貸款上有所猶豫,沒能合作成。”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今年2月,這一合作在時隔6年后終于成行,上述人士認為關鍵是中國新一屆政府對高端制造業出口的重視,使得包括貸款在內的障礙得以逾越。
 
  2015年2月4日,在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的共同見證下,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與阿根廷聯邦計劃、公共投資與服務部部長胡里奧•德維多簽署了《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根據該協議,中國將對采用中國核電技術的阿根廷項目提供利率優惠的資金支持,中核集團與阿根廷核電公司作為雙方授權企業負責協議的具體執行和落實。
 
  此次中阿兩國簽署合作協議之后,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在其推特上發布相關消息:與中國合作兩個核電項目。一個重水堆項目,投資58億美元,阿方占股比例70%,外方占30%;另一個則為100萬千瓦核電項目,投資70億美元,阿方占股比例50%,外方占50%。
 
  克里斯蒂娜總統所說的重水堆項目,就是去年7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阿根廷期間收獲的碩果。當時,中國和阿根廷簽署了《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力管重水堆核電站的協議》和《關于建設阿根廷重水堆核電項目的實施協議》,并確定由中核集團與阿根廷核電公司具體落實。去年9月份,中核集團與阿根廷核電公司簽訂了《重水堆核電站項目框架合同》。
 
  根據協議,該重水堆項目,由阿根廷核電公司負責設計、建造、施工及運行,中核集團提供設備、服務及為阿方制造核電站組件提供原材料。在業界專家看來,中核集團參與阿根廷重水堆項目是希望以此為“跳板”,推動中國自主核電技術出口。如果壓水堆項目的商務談判順利,中核集團將對阿根廷提供比重水堆項目更為全面的支持。
 
  “核能合作不同于其他民用項目的合作,在兩國企業正式洽談商務合同之前,兩國政府之間必須要簽訂一個政治互信協議。”談及中國與阿根廷在2015年2月簽署的核電領域的合作,秦喜久表示,中國和阿根廷簽署的《有關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中明確,阿根廷同意采用中國“華龍一號”(ACP1000)核電技術在阿根廷建設壓水堆核電項目。
 

 
  據介紹,中核集團后續工作的行動計劃是,要在三個月內向阿根廷政府和企業報一個完整的實施方案,終極目標是,2015年年底之前,中核集團與阿根廷核電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2016年年底之前,簽署商務合同和融資協議,2017年具備項目實施的相關條件。
 
  “阿根廷是一個比較小的國家,人口、經濟實力和各方面的工業資源都有限,同時建設兩個核電站是非常具有挑戰的,所以先啟動了重水堆核電項目,然后一年半左右后再啟動壓水堆核電項目。從政府間協議到具體商務合同的談判、簽訂都要循序漸進。”秦喜久表示。
 
  秦喜久說,今年3月9日,中核集團還要前往阿根廷就重水堆核電項目的合同進行第三輪談判。
 
  至于業界很多人擔心的,合作協議簽訂后,阿根廷核電公司后續是否有可能采取招標的形式引入競爭機制的問題,秦喜久表示:“核能領域比較特殊,協議的簽署意味著兩國政府間達成了政治承諾,兩國企業開始合同談判。否則就直接走國際招標流程了。”
 
  對于中國與阿根廷核電項目的合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核電專家葉奇蓁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是在中阿兩國高層領導見證下簽署的核電領域文件,充分體現了兩國政府對民用核能合作的高度重視,也展現出中國政府推動核電‘走出去’的決心和信心。”
 
  合縱連橫 鑿實敲門磚
 
  撬入國際核電市場
 
  競爭激烈的國際核電市場,早有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龍頭企業盤踞多年。作為后來者,尤其是30多年前才開始消化、吸收西方核電技術并進而自我研發的中國如何敲開這一國際市場?答案是“華龍一號”。
 
  “‘華龍一號’是中國人自己研發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葉奇蓁院士說,“我們的核電不僅有先進的反應堆技術,更有完整的核工業體系支撐。加之有政府優惠的貸款保障,走出去底氣十足。”
 
  事實上,中國核電走出去早已在悄然進行。1991年開始中國和巴基斯坦合建30萬千瓦壓水堆型核電站——恰希瑪核電站。那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電站。該項目即由中核集團操作,中核集團是國內最早實現走出去的核電企業。
 
  2000年6月,由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并網發電,恰希瑪核電站二期項目也于中巴建交60周年時竣工,2011年開始并網發電。
 
  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項目則是目前中核集團在海外的另一個重要目標,項目造價95.9億美元,預計6年內完工。這將是中國在巴基斯坦建造的第二大能源項目,僅次于2011年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向巴基斯坦提出的150億美元水電計劃。如果該項目順利推進,巴基斯坦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應用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華龍一號”核反應堆的國家。
 
  事實上,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委托,中核集團還給阿爾及利亞等發展中國家建設過微型核科研裝置。
 
  對于先后落地巴基斯坦和阿根廷的“華龍一號”,葉奇蓁院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華龍一號”是中國人自己研發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雖然與國際上其他核電技術在設計思路、技術指標和安全指標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水平的先進性是一致的,很多安全指標甚至超越了現有三代核電技術的要求。
 
  曾經,我國核電存在“技術多門”且“各自為政”的局面,在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研發CAP1400的同時,中核集團和中廣核也在分別推進著自己的ACP1000和ACPR1000+的三代核電技術,導致“走出去”難有實質性進展。
 
  在統一技術路線的呼聲之下,2011年中國開始推動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將各自掌握的技術進行整合。2013年4月,由國家能源局牽頭,召集雙方領導專門召開協調會,商議將兩家技術進行合并,希望可以促進我國三代自主核電技術的標準化生產,結束混亂的核電局面,在資源上減少浪費。
 

 
  這一提議,在當時一度遭到了兩家集團的抵觸,但是最終兩家公司打破芥蒂開始合作并最終聯合推出了“華龍一號”核電品牌。2014年1月,中廣核新聞發言人胡光耀在中廣核的年度對外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與中核合作研發的“華龍一號”完成了初步設計,并稱該技術結合了ACP1000和ACPR1000+的特點優勢。那是“華龍一號”的首次官方公布。
 
  2014年8月,“華龍一號”通過了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牽頭組織的權威評審。2014年11月3日,國家能源局同意福建福清5、6號機組工程調整為“華龍一號”技術方案,建設國內示范工程。這意味著融合后的“華龍一號”終于迎來了“路條”。同時,國家能源局對廣西自治區發改委、中廣核集團的請示報告發出復函,同意廣西防城港核電二期工程按2臺機組論證,采用“華龍一號”技術方案。
 
  2014年12月5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在維也納通過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反應堆通用設計審查(GRSR)。至此,中國自主核電技術獲得了進入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與國際競爭對手相比,葉奇蓁院士認為,從經濟性角度而言,“華龍一號”也具有競爭力。一方面價格較低;另一方面,我國外匯儲備充足,很多發展中國家建設資金不足。根據這一現狀,可通過采取“產業+金融”模式推動中國核電走出去。相比之下,美國、法國、日本雖然具有技術實力,但是價格較高;俄羅斯雖然也有價格優勢,但是提供貸款困難。
 
  但是,在我國三代核電技術剛落地國內不久,還未開工建設的背景下,大踏步出海,是否會存在一定風險?國際客戶是否懷疑我們的能力?
 
  對此,中核集團董事會秘書、新聞發言人潘建明表示:“按照國際通用做法,在走出去之前首先在國內建設一個示范堆,目前我們正在緊鑼密鼓推進這項工作。去年我們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建設路條,企業層面相關文件也已經向國家相關部門進行了申報,項目有望在今年上半年開工,這樣的進度是可以趕在所有中國三代核電技術‘走出去’項目開工之前實現的。這不僅能增強我們自己走出去的信心,也能增強國外客戶對我們技術的信心。”
 
  對此,葉奇蓁院士也表示:“‘華龍一號’是國內已經運行和正在建設的大部分二代改進型機組的升級版,目前已經運行的20臺機組中15臺是相似機型,在建的27臺機組中有19臺,運行水平在國際上處于中上水平,屬于有運營經驗的成熟技術。”
 
  當然,他認為,走出去自然有風險,風險更多會是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如同高鐵走出去一樣,由于不同國家的政治情況不同,政權更迭可能導致已簽訂的合同取消。我國在評估和應對政治風險方面,核電走出去還欠缺經驗。同時,核電屬于高科技產業,涉及安全性、環保性的要求比較高,很多國家還沒有核安全法及環保方面的法規。在建設過程中如何處理和其他國家的關系,避免建設后期出現風險,也是需要考慮的。
 
  核電牽線 國間聯姻百年
 
  核電大國出海尚需組合拳
 
  目前,中國在建核電機組26臺,總裝機2850萬千瓦,為世界之最。而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計,未來10年,除中國外,全球約有60至70臺1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將達一萬億元。
 
  “海外核電市場的蛋糕非常巨大,除了工程建設、項目投資之外,中國也想讓自主研發的核電技術‘走出去’,這是非常重要的核電出海目標。”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徐玉明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中核集團“華龍一號”海外市場的培育正逐步擴大,其海外開發體系以阿根廷、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為中心,未來還將著眼于進軍非洲、拉美、亞洲核電市場。而持有“華龍一號”(ACPR1000+)的另外一家中國核電企業中廣核集團,也在積極推進其國內示范項目和海外市場的開發進度,其目標國包括土耳其、匈牙利、英國、南非以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實現中國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轉變,一個重要標志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并實現走出去。”中核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孫勤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具備自主設計核電的能力、完備的裝備制造能力、完整的運營管理能力、核燃料的供應和乏燃料的處置能力這些能力,中國才能從核大國轉變為核強國,也才能具備大步出海的條件。”
 
  孫勤認為,目前中國完全具備核電“走出去”的能力,接下來我國核電穩步“出海”要依靠三個組合拳:首先,依托完整的自主技術。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核電領域的合作不僅僅是裝備的出口,更是一種技術的合作,研發的合作,這是我們能夠在核電市場“走出去”,而且能夠贏得勝利的一個很重要的籌碼。
 
  其次,依托金融的支持。中國在與其他國家談核電建設的同時,要發揮出我國金融力量的作用,讓各方幫忙提供各種形式組合的出口信貸。
 
  其三,依托國家政治外交的大格局。比如說在“一帶一路”戰略之下,中國與一些中亞、非洲國家加強了友好合作。這都為核電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走出去的政治環境。
 
  那么,核電“走出去”又將帶來怎樣的深遠影響?孫勤認為,對外,不僅是幫其他國家建設一個個反應堆,還可以幫其他有需求的國家形成核電國產化的能力,實現核電本土化,壯大其自身的民族工業。對內,我國的核電技術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得以優化和提高,我國的人才可以在磨礪中不斷得以鍛煉,我們的核工業產業鏈,特別是核燃料和核環保產業也會因此迎來大發展的機遇。此外,核電“走出去”還可以拉動國內裝備制造業及相關技術服務走出去。
 
  孫勤說:“出口一臺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能夠拉動裝備制造和設計產值超過數百億人民幣,如何按全壽期計算,超過千億人民幣。現在國內裝備制造業生產能力每年可以達到8到10臺套。除滿足國內和今后的發展需要外,完全有能力為‘走出去’進行裝備制造。”
 
  此外,核電“走出去”還有很多間接的作用。比如,核電是國家間戰略合作項目,從開始談合作,到合同簽訂,到建造完工,需要10年左右,建成以后,運行60年左右。退役以后,還需要設備拆除、乏燃料處理等,也需要時間。所以說兩國之間有了核電項目合作,相當于結下了“百年聯姻”。
 
  當下,在國內核電重啟信號漸強的背景下,2015年核電將復制高鐵“出海”模式。還處在進行中的中電投、國家核電兩大巨頭合并也被外界解讀為蓄勢“出海”的重要動作。我國發改委等部門正在著手制定有關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的相關指導意見,包括金融、財政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也被看作是中國核電出海的利好環境。
 
  “無論是響應國家號召,還是搶羹國際市場,相關巨頭們勢必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徐玉明認為,中國核電加速出海的過程中,“華龍一號”和CAP 1400兩個三代核電技術會是兩把利劍。但同時,他也表示,國際核電市場的蛋糕雖大,但是競爭依然比較激烈,我國核電相關企業“走出去”還處于初級階段,面臨不少挑戰,需以穩扎穩打的心態,在打好國內基礎的前提下發力國外市場。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