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走到今天,供需結構失衡、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盈利困難......,一系列難題擺在企業面前,企業難免陷入迷失的陣痛,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概念成為網紅的時代浪潮之下,如何透過品牌和文化的力量打造品牌競爭力,打造文化競爭力,成為企業打造長久競爭力、延續久遠生命力所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1. 品牌和企業文化的作用和意義
品牌和企業文化都是一種無形資產,品牌的塑造從商標注冊的那一刻開始就啟動了,企業文化從企業注冊成立的那一天開始也開始生長了。二者的差異在于:品牌的塑造帶有主觀能動性,它需要由帶有品牌意識的市場主體主動作為,而企業文化在企業開啟經營活動的第一天就開始生長發育,它往往是由企業領導者的經營管理思想在市場的不斷貫徹實踐中、在與中基層員工的不斷互動中而逐漸磨合而成,它帶有天然的存在性,不因為你沒有企業文化意識就不存在,不管你有沒有企業文化意識,它都會天然存在,所不同的只是其特性各異。
品牌的誕生、企業文化的生成,都是帶著使命,帶著什么樣的使命呢?二個使命,一是延續企業的生命力;二是打造企業的競爭力。品牌和企業文化也是市場經濟從初級階段發展到充滿競爭時代的必然產物。
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人們物質短缺,產品供不應求,營銷、品牌、企業文化這些成為陽春白雪,有這樣超前意識的經營行為似乎顯得不合時宜、曲高和寡。經過了市場的野蠻生長、粗放式發展之后,市場出現了競爭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勢,生產出來產品就不愁銷路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產品同質化形象愈來愈嚴重,市場紅海一片,供應商和消費者關系逆轉,消費者日益掌握主導權,自此,營銷、品牌和企業文化應運而生。
2. 品牌和企業文化建設的階段論
品牌和企業文化建設并非同步進行。品牌的塑造自企業開張第一天就要開始,往后每一分錢的投入都是在為品牌的建設增值,隨著時間的增長、投入的增加,品牌的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企業文化則不同,企業初創階段,業務發展擴張快,人員需求大,企業創始人為了企業生存和發展,重業務輕思想建設,重發展輕組織建設,雖然沒有系統化標準化的企業文化做指引,企業也還能按照正常節奏發展,管理也還能順暢調度人財物資源,溝通也還能通暢進行。但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人員擴充到一定數量,業務量大、管理雜、人員參差不齊,企業部門之間的協同,上下左右的溝通協調就面臨障礙。自此,企業文化的建設就應該排上議事日程,登上歷史舞臺了。
3. 品牌和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品牌和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溝通目標對象的過程,也是一個經由溝通產生行為方式的過程,品牌溝通的結果是讓顧客產生購買的行為,企業文化溝通的結果是讓公司全員行為協調一致,產生合力。
二者的發展路線是“以企業發展為中心,堅持以品牌對外溝通客戶,堅持以企業文化對內溝通員工”。一個品牌建設的歷史就是一部與外部目標客戶不斷溝通的歷史;一家企業文化發展壯大的過程就是一部與其內部員工不斷溝通的歷史;一家企業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其產品和服務不斷升級的歷史。
4. 品牌和企業文化建設的要素
品牌建設的要素為品牌IP(知識產權)、品牌定位、品牌故事、承載要素(產品和服務標準)、價值要素(獨特的客戶價值主張)、傳播要素等。品牌建設基本邏輯為以品牌IP建設為起點,以經濟建設為基礎,以品牌價值輸出為成果的閉環體系。
企業文化建設主要是將經營管理者的思想經過系統梳理轉化為企業整體的行為指引,明確企業的使命、愿景、價值觀、理念等,并建立一套行為指引系統,通過標準化規范化員工的行為,保障經營管理者的思想得到貫徹落實。同時建立企業視覺識別、理念識別、行為識別、聲音識別等一套識別系統彰顯企業的文化,宣傳企業的文化,讓企業內部如春風化雨接受文化的熏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上上下下同欲、同頻、共振,鍛造高效行動力,形成強大合力和競爭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品牌建設非一日之功。品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工程。企業文化建設也沒有速成,它必須歷經企業經營的磨礪和沉淀,才能風吹雨打終成林、千錘百煉始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