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的定義
信用管理是指對在信用交易中的風險進行管理,即對信用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和評估。通過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導和協調內部各部門的業務活動,以保障應收帳款安全和及時的回收,有效的控制風險和用最經濟合理的方法綜合處理風險,使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企業的信用管理注重對客戶信息的收集和評估、信用額度的授予、債權的保障、應收帳款的回收等各個交易環節的全面監督。
信用管理的意義
一、短期意義:隨時監控客戶應收帳款的回收,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為了隨時監控客戶的應收帳款,企業一定要與客戶保持密切的聯系和及時的溝通。此外在出現客戶無法償還款項時,應當要求其提供擔保,減少壞帳損失的風險。
二、長期意義:有效提升客戶的質量。信用管理規范的企業對資信狀況良好的企業給予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信用額度和信用期。而對于資信狀況較差的客戶,則進行現款交易或給予較小的信用額度和較短的信用期。對后類客戶,其本來就存在資金周轉的問題,在企業不給予融資機會時,一部分會慢慢退出,令一部分則看到資信狀況較好的客戶能得到更優惠的信用環境,會不斷改變自身的資信狀況,最終企業會擁有一個穩定守信的客戶群,企業的形象也會得到很大提高。這對企業而言,是生存環境的改善,是一個對企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長期有利因素。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外商在中國投資的不斷增加,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不敗地位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商業風險,企業對信用管理的需要變得越來越迫切。斯坦德信用管理中心正是根據這種需求而設立的。信用管理的主要作用包涵以下三個方面:賒帳風險管理,競爭對手分析,商業決策顧問。
信用管理的目的
信用管理的目的:在采用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由此所付出的代價之間進行權衡。
商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信用制度,然而,賒銷額越大、賒銷期越長,企業占用在應收賬款上的資金所付出的代價越高。企業因銷售產品、材料、提供勞務等業務,應向購貨單位或接受勞務的單位收取的款項。賒銷可以促銷。占用在應收賬款上的資金喪失其他投資機會而產生的機會成本以及可能增加的壞賬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