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企業信用管理發展歷程考察中國企業信用管理發展史,可以發現我國企業信用管理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的初始期,從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的啟蒙期,以及近三四年的發展期。
初始期的企業信用管理特點是信用思想樸素、信用管理形式簡單、企業對信用管理的需求很小。
企業信用管理必然伴隨著企業賒銷和信用風險的誕生而誕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我們內貿交易的賒銷量極少,企業銷售基本采用現匯形式,因此在內貿企業中沒有信用管理的概念。但是,這個時期我國國際貿易中開始出現賒銷行為。信用中國打造中國信用監督平臺當時國際貿易的結算方式除了信用證結算外,付款交單、承兌交單和掛賬等信用結算形式已極為普遍。我國外貿企業與歐美企業洽談出口時,經常被要求賒銷貨物,中國外貿企業既感到新奇又疑惑不安。于是,在那個時期外貿企業信用管理的第一個需求---了解外國企業的信用狀況---就順理成章地誕生了。而90年代初期外貿出口賒銷的盛行,也使壞賬大量出現,外貿企業的賬款追收也逐漸增多,這也是信用管理初始期的一個現象。
啟蒙期的企業信用管理特點是外貿經濟活動信用管理需求平穩、內貿經濟活動信用管理需求上升、內貿企業開始嘗試試用一些信用管理服務,信用需求逐漸進入到經濟交易的主體企業--內貿企業中。
進而90年代中后期,由于國家對外貿出口賒銷的嚴格控制,賒銷行為逐漸減少和萎縮,外貿企業對信用管理需求下降,由于國家對外貿出現賒銷的慘痛經驗教訓使外貿企業對信用管理工作仍然重視,在這個時期,外貿企業和三資企業仍然是企業資信調查的主力軍。而這個時期更顯著特點是,內貿企業開始對信用管理提出要求。內貿企業自96、97年以后競爭開始加劇,商品過剩態勢越來越明顯,內貿企業向下游客戶賒銷開始出現,信用風險在內貿業務中逐漸增大。為了防范風險,內貿企業樸素信用管理意識上升。內貿企業信用管理主要集中在追討賬款上,很多內貿企業在這個時期專門成立了"追賬部門"或"清欠部門"。啟蒙期企業信用意識仍是樸素、自發和零散的,沒有對信用管理形成系統認識,企業內部信用管理的層次很低。
從2000年以后,企業信用管理工作進入到大發展時期。無論是內貿企業還是外貿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均開始重視信用管理工作。而且,企業信用管理工作已經由單一、零星的管理模式逐漸轉變為全面、系統的管理模式,在企業內部管理中,信用管理的層次和地位明顯上升。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擁有信用管理部門或相關職能部門的三資企業已經達到80%,是我國企業信用管理的典范,而我國外貿企業這個比例為37%,5000萬以上銷售規模的民營企業這個比例超過20%。
二、企業信用管理的不足和改進措施不過,從總體狀況分析,目前我國企業的信用管理水平仍然很低下,大多數企業尚未全面認識企業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甚至對信用管理的概念都模糊不清。即使是那些建立了信用管理部門的企業,信用管理水平也很低下,企業普遍沒有建立起系統、科學的信用管理制度。真正能夠全面高效實施信用管理政策的企業不超過1%。企業存在的信用管理缺陷總結有以下幾點:第一,企業管理層重視不夠;第二,企業信用管理的地位仍然低下;第三,沒有優秀的信用管理人員;第四,企業信用管理職能單一;第五,沒有科學的信用管理制度政策。
因此,我國企業必須從以下六點繼續加深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建設。
1.編纂信用根本大法,制訂信用管理政策
企業是否計算過,每年賒銷額達到多大的規模,企業利潤才能實現最大化?企業是否計算過,每月的賒銷金額與現金流量的關系?我國企業極少對每月的賒銷水平、壞賬水平等進行統計計算,而這些都是完全可以推算出來的。由于企業沒有短期和長期的計劃,造成企業每階段的賒銷量都是盲目的。盲目的銷售可能造成銷售量過大,壞賬大,逾期賬款大,或者造成銷售量小,市場畏縮,收益減小。因此,必須制訂企業的信用政策,把企業的大政方針和各種管理措施作為制度認真執行。
2.改造企業組織結構,建立信用管理部門
目前我國企業的信用管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業務部門主管賒銷和收賬,另一種是由財務部門主管賒銷和收賬。這兩種方式都存在很多弊端。我國大多數企業都是采取業務部門一竿子插到底的業務模式,也就是說,業務部門或者業務人員在企業交易過程中,集聯絡客戶、報價還價、談判簽約、組織貨源、運輸發貨、質量確認、催賬收賬、客戶服務于一身,是一個"全能"的角色,哪個環節都需要業務部門自己負責。
但是,正是由于這樣業務模式,造成業務部門不能全身心地管理應收賬款。賬款管理十分松散和贏弱同時,業務部門負責賒銷和收賬,可能會出現內外勾結和腐敗現象。我國也有一些企業采用財務部門主管賬款追收的管理模式,但是普遍出現管理水平低下,業務萎縮的現象。西方企業都采取一種"三足鼎立"的組織結構形式,即單獨成立一個信用管理部門,專職管理企業的信用銷售。業務部門只負責聯系客戶和發貨,財務部門只負責登記賬目和融通資金,至于客戶的信用狀況、采用何種交易形式、放賬的時間、收賬步驟等,都是信用部門的事,與業務部門的財務部門無關。這樣做分工詳細、職責分明,每個部門只從事最熟悉的工作,相互監督和配合。
3.收集客戶信息資料,建立信用評估制度
我國企業之間普遍缺少相互調查和評估的手段。碰到一個新客戶,企業無從了解它的信用,只能通過同行側面了解。對老客戶也缺少調查和監控措施,企業界的一句名言就是"損失最大的,來自多年的朋友"。這種企業調查和評估機制的落后狀態,一方面因為中國信用體系建設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我國企業觀念落后,不熟悉信用調查和評估的渠道和方法。西方企業內部都建立了客戶的檔案數據庫,每個客戶都有一個檔案號,對新客戶必須通過多種渠道調查,包括直接索取和間接調查;老客戶則過一段時間復查一次,一般是半年一次。獲得客戶數據后,還必須把資料整理加工,為每一個客戶評估出一個信用額度,按照評估的結論決定賒銷方式。這種為每個客房"量身訂做"的賒銷模式,從源頭避免了70%的信用風險。我國目前已經可以從多個渠道了解企業的信用狀況,而且建立企業信用評估模型也并非很復雜,關鍵是企業內部是否能夠規范執行。
4.建立全權保障制度,轉嫁賒銷信用風險
在絕大多數業務中,不論是內貿還是外貿,企業很少想到要去保障債權。保障債權就是要把風險業務轉嫁出去,或者增加保障措施。比如,一筆收益豐厚但風險很大的業務,放棄意味著潛在利潤的損失,簽約則意味著信用風險巨大,而且通過信用調查和評估也無法確定,企業應該怎么做?這時必須運用各種債權保障手段,如企業要求客戶自身提供的保障,信用服務機構、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提供的信用保障服務等。一個優秀的企業,必須學會靈活選擇和運用這些債權保障手段,即能夠賺取利潤,又可以規避風險。
5.建立賬款管理制度,保證賬款按期回收
歐美企業一直強調,"賒銷貨物是成本的增加,而只有收回賬款才能變成利潤",認為貨物售出去到賬款回收這一段時間,是重要的信用管理階段,必須強化管理和規范管理。這些管理措施包括賬期內貨物收取確認、質量確認、客戶信用跟蹤、付款提醒和逾期分階段催收、委托追收等方法。強化應收賬款管理,一是防止客戶形成不良的付款習慣。統計表明,8 4.6%的客戶習慣性拖欠,如果加強管理,其中63.2%的客戶能夠立刻付款。二是及時察覺客戶的信用狀況變化,以便第一時間掌握情況,針對性地處理。三是爭取最多、最快地追討欠款,債務人總是將貨款支付給壓力最大的債權人。我國企業出現大量的壞賬和逾期賬款,與應收賬款管理的落后有很大關系。
6.提高信用管理意識,培訓企業全體員工
強化企業信用管理不是企業內一個部門或幾個人的能夠做到的,必須得到公司從領導層到基層員工各個層面的支持和配合。業務部門人員必須在業務的開始階段,就向客戶詳細介紹企業的信用政策,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沖突,并嚴格按照企業制訂的信用政策,了解客戶的信用狀況。財務部門在資金運做和賬務管理中配合信用部門工作,認真作好賬款和現金分配工作。信用中國打造中國信用監督平臺法律部門認真審核合同條款,并配合信用部門追討債務。信用部門在調查、審核、批準、保障、臨近、追收等各環節按程序管理,管理部門定期檢查各部門的信用執行情況等。所有這些工作,都必須要求企業員工具有高度的信用管理意識和知識,企業員工必須通過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在實際業務操作過程中熟練掌握,認真執行。
企業信用管理,是一個立竿見影的管理措施,通過執行上述六項信用管理措施,企業的壞帳率、逾期賬款率、現金流量、管理成本、利息成本、財務成本等方面都將得到巨大的改善,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獲利能力明顯地提高。目前,各行業和各省市企業主管部門正在積極推廣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建設,可以預期,在今后五年內,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將設立信用管理部門,制訂規范的信用政策,企業信用管理也將愈發蓬勃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