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我國雖然已初步具備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制環境和競爭機制,但尚未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信用制度和體系,特別是企業、公民乃至全社會的信用觀念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一些企業信用惡化、失信已成為當前企業管理生產商品或服務質量下降等突出問題,給我國廣大消費者帶來極為消極影響,作為從事消費者保護工作的一員筆者認為‘誠實守信’將是現代企業生存發展的最主要動力。通過引導企業誠信經營才能最有效的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道德經濟,更是信用經濟。一個企業信用不好,將會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沒有信用的市場經濟處處是陷阱。脆弱的信用體系,就使得市場經濟成為一個先天不足的嬰兒,甚至可能只是一個口號。在沒有信用的社會中生存,生活變得越來越可疑,信用污染已成公害,而社會的每一個消費者都在承受著沒有信用的痛苦,早上起床喝牛奶,會問奶里是不是摻水;在市場上買烤鴨,會擔心是不是來自“地下加工廠”的;抽煙時懷疑是假煙,喝酒時沒準喝的就是假酒;付錢時,對方怕你付假鈔,找錢時,你又擔心對方給假幣……如果說,臭氧層的黑洞給人類的自然環境敲響了警鐘,那么,不誠信經營帶來的“誠信黑洞”將會給人類生存帶來同樣的威脅,2004年中國消費者協會提出“誠信?維權”這一年主題從保護消費者利益的角度也為的企業生產經營者敲響了適者生存的警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人們信守合約、文明經營、履行承諾、公平競爭,反對見利忘義、坑蒙拐騙、權錢交易。貫穿這些經濟道德的主線就是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道德觀念,也是一個地區、一個企業、一個經營者最可寶貴的無形資產。聯系到具體企業、部門,則要通過實現產品質量承諾、推行服務承諾、塑造企業文化、樹立企業誠信形象,建立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筆者認為企業誠信經營到少要做到的以下幾點:
一、要把保證質量和滿足顧客要求放在第一位,堅持“質量第一、信譽第一”的服務宗旨,以質量和服務為依托,狠抓全面質量管理,建立一套規范化、科學化和制度化的質量管理體系,以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二、要建立相應的營銷服務應對系統,及時對客戶的需求作出快速反應,實現以客戶滿意為理念的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服務體系:從工程測量、生產加工、安裝、售后一條龍服務,并對產品質量實行跟蹤服務,定期調訪,以贏得客戶的信賴,提高企業的信譽。
三、要積極更新經營理念,推動企業誠信建設。要充分發揮黨工團在誠信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在維護信譽、塑造企業文化中發揮核心作用。通過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員工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全員信用觀念,使誠信變成員工自覺行為,貫穿于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為公司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社會的發展需要穩定,發展商品經濟不僅需要一個安定和諧、健康有秩的環境,更需要個人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相互依賴、相互誠信。誠信是社會時尚,也是企業生存的基礎。
誠信是企業的一種資源,是企業經濟發展的一種無形的推動力,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一個市場信用不好,就會衰落蕭條;一個企業信用不好,就很難生存發展。因此,依靠誠信經營,樹立企業良好形象,進而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已成為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1、企業經營中的誠信問題
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誠信問題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同時也應看到,在現實的經營活動中,有些企業存在著大量的誠信問題。這些問題括起來主要有以下3種情況:
(1)企業對誠信經營準則的“自覺違反”。一些企業缺乏必要的誠信觀念,不根據誠信準則行事,在經營活動中坑蒙拐騙,爾虞我詐,甚至還積極地去違背誠信經營準則。它們只考慮自己眼前的現實利益,不考慮消費者利益、其他企業的利益及國家利益,出現了種種損害消費者利益、及國家利益的行為,嚴重地損害了企業的形象。例如,現實生活中存在有虛假性、誤導性和挑逗性的變色廣告,假冒偽劣的商品,任意宰殺消費者的行為等。顯然,在這些情況下,企業經營的動機是自私自利的,對于違反誠信經營準則的事實,企業也是知曉的,但為了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寧愿選擇不講誠信損害消費者利益來追求最大利潤,這就叫對誠信經營準則的“自覺違反”。
(2)重視誠信經營價值和容忍誠信不經營行為并存。根據中國零點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 ,85.3%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在自己的企業經營中存在誠信經營規則,并認為經營講誠信是重要的,強調誠信經營是企業經營應該遵循的價值觀念。但是,調查結果同時又表明,有40%的企業經營者對違反誠信的經營行為又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態度或持誠信經營的中立立場。
(3)組織誠信與個體誠信的沖突。誠信經營問題從根本上看應該是組織誠信,是一種組織的追求,當然這種組織追求是通過個體的努力去實現的。在現實生活中,組織誠信與個體誠信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沖突。
2、我國信用經濟的發展狀況
我國的信用經濟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年以前的政府信用階段。實行的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是依靠國家指令性計劃體現的政府信用加以維持。這個階段的社會信用環境的特征是政企不分,企業是政府的附屬物,沒有經營自主權,沒有商品的交易,只有產品的調撥。第二階段是1978年至1998年的政府信用向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的轉變階段。政企分開,國有企業逐步成為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政府信用開始逐步被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所替代。信用需求的增加,使企業開始轉向提高信用觀念與誠實經商。銀 行也從控制信貸風險出發,對貸款企業開展了資信等級評估工作。第三階段是1999年開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信用體系建設階段。隨著政府信用全面從企業退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債務負擔轉化為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銀行信用風險,中小企業經營資金幾乎全靠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這一形式推動了企業信用觀念的形成。
3、誠信經營增強企業競爭力
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條件,而市場經濟就是誠信經濟,正是如此,2004中國消費者協會將3.15年主題定為“誠信?維權”。呼喚誠信道德成為中國企業界的一種最強的聲音。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并不僅是通過簡單的宣傳和教育就可以做到的,而是一系列機制的自然產物,只有讓部份企業通過誠信經營使消費者放心消費,增加消費欲望讓誠信經營者真正多得利益,才能使整個經營企業都增創誠信。
(1)要解決作為企業誠信基礎的產權問題。如果企業的產權不清楚,企業就永遠難以形成持續的誠信基礎。有學者認為,如果企業的市場價值與決策者的利益無關,決策者為什么要重視企業的信譽呢?產權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復博弈的規則。企業不講信譽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的產權不清楚。在國有產權制度下,決策者的利益與他所決策的企業的信譽之間沒有長遠的關系。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領導,你做的任何一個決策,其未來的后果你都不承擔責任,而且不能確定你在這個位置上呆多久,企業未來收益或許由別人分享,那么你肯定追 求眼前利益。而大量民營企業也 不講誠信是因為他們感到他們的產權沒有得到可靠的保障。如果產權制度不能根本的解決,企業誠信問題將可能成為毀壞我國市場經濟一切成就的罪魁禍首,因為市場經濟有著對交易自由權和產權保護的最為強烈的需求,為此就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一個有關權利規范和保護的體系。這是建立我國企業誠信原則的最基礎性制度。這些制度包括對所有權、債權、期權、契約等所作的界定和規范,也包括各種權利轉讓和流通制度的規定,這些制度中對權利和權利行使收益的保護。
(2)企業要建立誠信經營的自律機制。全社會企業誠信經營的實現,是通過一個個企業來完成的。為此,企業必須建立誠信經營的自律機制。一是認真制定誠信經營準則。通過制定明確的誠信經營準則,使企業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讓職工愉快地接受企業的誠信經 營準則,把企業的誠信經營準則轉化為職工的自覺行動;二是企業家群體應注重自律垂范。組織誠信與個體誠信協調統一,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家群體的自律垂范。企業誠信經營準則由企業家群體制定,企業家群體應率先執行企業誠信經營準則;三是要加強誠信經營教育。企 業要有效實施誠信經營,必須在企業內部實施誠信經營教育,豐富職工的誠信經營知識,提 高他們誠信經營水平;四是建立誠信經營的獎懲機制。要想在企業中形成良好的誠信經營環境,企業就必須著力于建立賞罰分明的機制。例如:2001年,曾經蕭條多年的煤炭市場一時火爆起來,不少煤炭企業在銷售煤炭時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缺斤短兩,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然而,鄭煤集團公司決策層 以誠感招客商,謀求發展。為此,鄭煤集團公司全面加強煤質管理,爭取為客戶提供優質煤炭;加大煤炭新產品開發力度,增加適銷對路產品,滿足客戶不同需求;積極協調路礦關系,充分組織貨源,嚴格履行合同;加強同用戶聯系,搞好銷售各個環節的各項服務。鄭煤集團公司誠信經營為企業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鄭煤集團公司煤炭銷售工作因此創造了輝煌的業績。20001年度,鄭煤集團公司煤炭銷售創出建局以來最好水平,其中煤炭銷量851.2萬元,完成計劃的113.5%,同比增加108.2萬t;煤炭產品銷售收入9.4億元,同比增加2.7億元,增幅為39%。
(3)企業誠信需要建立法律保障體系。誠信問題看起來是一個道德問題,實際上還是一個法 律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制度保障,讓不遵守誠信原則的企業付出更高的代價。在立法上要充分體現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原則,強化違約責任追究,不僅對逃廢債務的單位要處罰,對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構成違法的,也要依法 追究法律責任。立法條件不成熟的可結合實際制定一些過渡性法規條例,以彌補法律規定的 不足,特別是要從司法和執行上落實法律責任,加強執行力度,維護法律的權威,使債權人合法權益切實受到保護,使違法違約侵犯他人權益者受到法律制裁。
此外筆者認為政府作為信用管理體系的最高管理者,更應樹立高度的誠信觀,作為社會的管理者,也是整個社會行為的榜樣。法律之外,政府的政策是很重要的,出臺政策是一項很慎重、很科學的事情。所以一但政府制定出的政策或做出的承諾就一定要兌現,不能說改就改,執行法律與執行政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決不可視為兒戲,只有政府帶頭講求誠信,鼓勵并加大扶持講求誠信的經營企業,誠實守信、文明經營將會在這個世界尉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