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報記者 何 玲
2015年2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信用信息共享交換網站上線試運行,實現了10余個部門通過平臺發布信用共享目錄或文件;6月1日,“信用中國”網站上線運行,現已成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風 向標;10月30日,國家層面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上線試運行,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級聯席會議所有成員單位信用信息共享和交換提供支撐。
隨著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建設的穩步推進,這將對營造優良信用環境,發揮市場激勵機制作用,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正如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言,“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的建設將加速推進政府轉型,構建權責明確、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
互聯互通
平臺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今年以來,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的統籌和指導下,按照《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要求,國家信息中心積極推進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建設。
打開“信用中國”網站,信用信息共享搜索已收錄13,979,765條信用記錄;信用火炬傳遞“第九棒”信用吉林周正如火如荼進行中;聯合懲戒等各類應用措施已成為帶動信用建設的“牽引機”。
截至10月19日,該網站已歸集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等部門以及廣東省、浙江省的近1400多萬條信用記錄。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由國家信息中心主辦,百度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維的‘信用中國’網站建設穩步前進。”周民說,目前該網站已初步建立了常態化的網站建設和運行工作機制,并陸續和各地各行業進行信用數據的對接與公示。
周民告訴記者,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一平臺”“兩站”“一庫”,即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信用中國”網站和部際信用信息共享交換網站、國家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
其中,部際信用信息共享交換網站已于2015年2月上線,主要面向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提供信用目錄、文件共享和交換,企業法人基礎信息查詢等服務功能。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一期工程即國家層面共享交換平臺已于10月底上線試運行,二期建設方案的編制工作也將于近期啟動。
在與地方平臺對接方面,周民介紹說,國家信息中心已與浙江信用中心、安徽經濟信息中心、遼寧信用中心、江蘇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上海公共信用信息服務中心等5個地方單位簽署了《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合作備忘錄》。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已實現了與廣東、浙江、黑龍江等省級信用平臺對接,組織搭建了共享交換過渡平臺。截至目前,省級平臺已向國家平臺交換了8000多萬條信用信息。
攻堅克難
筑牢數據安全防線
據記者了解,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過程中,中央部門會對其垂直管理部門進行信用數據的歸集和管理,同時地方政府也會建設本省(區、市)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對橫向各個職能廳局以及下級政府的信用數據進行歸集整合,從而形成中央的“條”與地方“塊”,造成“一數多源”的局面。
周民坦言,在當前一段時期內,為全面歸集和管理信用信息,需要以“條塊結合、相互補充”的思路加以推進。“條”是基礎,以中央部門垂直采集的信用信息為主要數據源;“塊”是重要補充,當中央部門采集信息不齊時,地方平臺的“塊”數據將成為有效補充。同時,利用中央部門數據和地方平臺數據還可對信用信息進行比對、校核,提高數據的準確性。
據統計,截至目前共有17個省(區、市)建設了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其中,有8個省(區、市)編制了信用信息目錄。“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部門已經統籌安排了信用標準等相關課題的研究,相信不久后,統一的信用信息目錄規范就會出臺。”周民透露說。
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建設中將會匯聚大量的信用數據,因此,如何保障數據質量及安全變得尤為重要。
周民表示,在數據質量方面,要把好數據采集“首道關口”,制定統一數據標準,盡可能做到“一數一源”;打造數據處理與維護的“第二道防線”,強化信用數據的清洗、比對、校核和疊加功能;構筑質量評價、反饋、督促的“最后防線”,研究建立信用數據質量評估體系。
在數據安全方面,將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來保障,比如在部門間簽署信用信息共享協議時即重點明確各方權責等內容。同時,在信用信息共享交換時,使用CA證書、綜合利用密碼和數字簽名等技術,實現數據的加密傳輸,保證信息的真實有效。建立應急處理機制,并適時建立容災備份中心。
再接再厲
構建全國信用“大平臺”
隨著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建設的推進,中央平臺和地方平臺的逐步縱向貫通,中央部門信用信息的相繼橫向連通,全國信用“大平臺”將逐步建成。
周民說,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及國家統一數據交換平臺,旨在構建全方位、多層次、條塊結合的信用信息共享及應用的安全平臺。
“目前,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經連通了39個中央部門,下一步我們將努力對接更多中央部門,以及加速與32個省(區、市)信用信息平臺的對接。同時,加快與人民銀行征信平臺的對接。這樣才能逐步形成完整的國家信用信息基礎庫,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查詢與信用應用服務。”周民說,國家信息中心將著力從以下四個方面,與各部門各地方共同推動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
建立業務聯系,加強工作交流。逐步建立與各部門對口單位的工作聯系機制,同時建立與地方信用中心的聯絡方式并進行銜接,開展常態化的信用工作信息交流等。
實現平臺對接,推進共享交換。加快國家平臺與省信用平臺進行信息共享交換;與地方協同推進平臺對接及共享交換工作。
創新應用產品,協同提供服務。在平臺對接及數據共享的基礎上,進行大數據分析,以政務工作需求為導向,開展新型信用產品試點示范及推廣,為政務部門履行職能提供支撐。
合作開展研究,提升業務水平。進一步合作開展信用課題研究,共同制定共享交換標準規范等。
信息化正在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力。周民表示,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時期。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將實現各部門、各級政府間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這將推動政務部門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對市場主體的事中事后監管,為推進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提供基礎支撐,也將為建設信用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