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網絡“包圍”的生產生活離不開算法二字。工廠生產多少,流程是什么,需要算;店鋪進什么樣的貨,貨架如何擺放,也要算;外賣、網約車是否便捷,都與算法息息相關。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與核心,算法支撐著生產運轉與服務效率。以外賣為例,每增加一個訂單,系統要在毫秒內算出最優路徑,每縮短一分鐘,都要通過技術與算力實現……
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算式。甚至工業生產的規模、工藝等,有時也需算法。究其根本,都是用智能平衡供需關系,最大化提高效率。
算法向更多領域滲透,不斷締造新動能。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建立精準題庫,推斷知識薄弱點,智能生成個性化學習方案。教育部預計,在線教育市場將以超過20%的增速發展。醫療、文化、農業等,也因算法注入不斷演化新業態。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懷進鵬說,算法已成為社會、產業發展的內在要素和核心競爭力,脫離數字化的產業或將被邊緣化。
數字經濟時代,計算力決定著發展潛力。某種程度上,判斷一個產業轉型是否取得成效,企業創新是否蘊含活力,核心在于能否擁有精準的算法。懷進鵬說,數字化將使成本大幅降低,有效提高生產力,對交易方式、決策方式等帶來變革。企業和產業都要投入其中,學會數字化生存。
模型越復雜,服務越個性化,需求越升級,對算法的要求越高。
專家認為,既要在數據質量、流通效率、價值利用等方面加速提升,也要提高新型計算平臺、分布式計算架構以及芯片等硬件實力,加快走向數字化、服務化、軟件化。
不過,當算法改變著生產生活的同時,一些分歧也逐漸顯現。
一部分爭議源于算法的價值。很多應用軟件算法中,“我選擇我喜歡”原則占據主流。這就牽扯到留痕數據是否足夠了解用戶,用戶是否只能按原有喜好選擇等問題。一些專家認為,算法決定了內容和用戶,某種程度上,不是用戶決定想看什么,而是平臺決定能看什么。技術可以中性,但應用不能沒有價值觀。應糾正“流量為王”的觀念,用價值觀指引算法的設計和應用。
算與被算的爭議體現了人們對隱私和公共利益保護的呼聲。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認為,算法的法律邊界應進一步厘清。對涉及公眾基本權利、公共利益等的技術,應進行更強的監管。行業中,也要有健全的標準和管理。
算法可以幫助決策,卻不保證帶來幸福。這里面既有技術演進的要求,也有加強服務的迫切。
因此專家認為,越是“技術為王”時代,越不能忽視經驗與人工的作用。一些科技企業正進行完善。為使在線題庫推送更加精準,在線教育平臺在老師留存率基礎上,增加了學習效果、大綱匹配等指標, 并加強教育專家與技術人員溝通反饋;共享出行平臺則通過工程師、地勤人員等對模型進行實時糾正。
“算法的精髓在于不斷學習,人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位從業者說,要注重人對技術的改造,讓技術不偏移,價值充分體現。
記者 張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