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發展 >  專家觀點
專家學者建言國企降杠桿:有減有加 棄舊換新
【添加時間:2018-02-28 】   來源:新華網 分享:

         專家學者建言國企降杠桿——

  有減有加 棄舊換新

  2月7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繼續把國有企業作為重中之重,結合國企改革、去產能、降成本等舉措,進一步推動降杠桿。對此,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積極穩妥降低國企杠桿率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的重要途徑。下一步要推動降低企業杠桿率與國企改革有機結合。

  辯證看待“加減法”

  “國企降杠桿既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志彪認為,做減法可以有效降低系統性風險。同時,應采取諸如債券、債轉股等新的直接融資方式支持去產能企業加快技術開發、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在降低負債率的基礎上實現良性發展。

  “國企降杠桿的核心是提高企業收入和效益水平。當前國企效益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舊動能轉換還不到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許召元表示,近年來我國經濟在轉型期仍保持中高速增長,就業也比較穩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經濟找到了新動能,一大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迅速成長。但是,也要看到在這些新動能中,民營經濟貢獻度較高,部分國企做得不夠好。

  “從地區來看,經濟活力較強的長三角、珠三角都是民營經濟所占比重較高的地區。人們耳熟能詳的也主要是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華為、滴滴等民營企業。”許召元說。

  “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需要相應的產業投入作為支撐,不能將這種合理投入的‘加法’與國企降杠桿的‘減法’簡單對立,應該辯證地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秦海林說:“首先,作為衡量國企降杠桿的主要指標,資產負債率需要高度重視,但也不宜將其妖魔化;其次,在國企降杠桿過程中,要對產能盲目擴張、淘汰落后產能、嚴控非主業投資等提出明確要求,同時要給予負債率低于警戒線或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一定彈性;第三,有些投資是有利于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從中長期來看有利于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如果國企不能積極轉換發展軌道,還繼續沿用以前的發展模式,那么降杠桿的結果可能是國有企業越做越小,對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弱。這不是國企降杠桿的初衷。”許召元強調說,因此,一方面要通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以有效的企業治理結構確保國企杠桿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要通過市場化手段助推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國有企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提供切實幫助。

  多維度轉換新舊動能

  國企降杠桿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哪些是新動能呢?對此,秦海林表示,新動能是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形成引領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力。因此,不能將研發新技術等同于新舊動能轉換,這只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真正的新舊動能轉換還應包括扶持新產業、發展新業態、推廣新模式等多個維度。

  “總體來說,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需要從以前的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因而,凡是有利于促進創新,有助于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的各種改革都是新舊動能轉換的良藥。”許召元說。

  在工業領域,智能制造與“互聯網+”已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代表性實現路徑。秦海林認為,工業領域新舊動能轉換的實質就是通過深入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戰略,不斷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和制造業創新能力,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從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的歷史過程。

  近年來,工信部積極推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據初步摸底,試點示范項目經智能化改造后,生產效率平均提高了32.9%以上,產品研制周期平均縮短30.8%,運營成本降低19.3%,產品不良品率降低26.3%。

  劉志彪分析認為,應用新技術降低國企負債率從而實現良性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體的路徑是:研發或技術開發投入增加——工藝流程創新或產品創新——產品競爭力提高——利潤增加、財務狀態改善——負債率下降。從這個路徑不難看出,通過應用新技術降低負債率是一個需要承擔風險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更需要有好機制來保證,否則有可能因為技術開發應用失敗而加速企業僵尸化。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推進創新驅動的實力和資源都很足。要充分利用我國擁有幾千家大型國有企業的優勢,開展具有連續性積累特征的創新工作。”劉志彪進一步表示,當下的情況是,民營企業很難在飛機、航空、造船、核電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巨型工業”領域超越國有企業,因此應當進一步推動承擔這些任務的國有企業通過創新積累,不斷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真正成長為世界級企業。

  “新技術的創新應用本身也呼喚體制的不斷優化,要從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轉變經營理念等方面為創新應用提供良好的環境。”許召元舉例說,寶鋼公司雖然處于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中,但近年來一直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和智能工廠建設,并成為工信部的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在2015年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寶鋼仍然實現了10億元的利潤水平,負債率保持在50%以下。此外,中國中車博采德國西門子、日本新干線、法國阿爾斯通等企業之長,并在此基礎上集成創新,成功實現了企業升級與效益提升。

  推動混改完善治理體系

  “要進一步挖掘國企的創新潛力,最根本的還是要轉換經營機制,增強企業活力,特別是激發管理層和員工的積極性。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當前工作的重點,應當通過混改改變國有企業一家獨大的情況,通過引入一定持股比重的非國有資本共同完善現代治理體系和管理體制,真正轉變企業經營方式,更好地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許召元說。

  “國企創新最需要處理好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劉志彪認為,一方面,對處于產業成長初期的持續性創新活動,要通過自上而下的產業政策支持,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和能力的突破;另一方面,具有突破性的創新活動主要源于企業家們的創新精神,源于企業員工的進取精神,源于社會和企業形成的活躍自由的探索環境,源于寬容失敗的氛圍。因此,有關部門可以多采用橫向政策,利用競爭刺激、激勵、驅動企業向高質量轉型。(記者 黃鑫)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