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放權讓利”,其實解決了國有企業真正進入市場,大概用了十五年時間;第二階段“制度創新”,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第三階段“國資改革”,從2003年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這十年左右建立了國資委。
現在國企改革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直到現在還有人說,改革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我認為可以表達為國企改革執行很難、推進很難,但是決不能把它作為不改革或改革力度小的一個原因和理由。
為什么?我認為有幾個原因推進這么難。
第一,對國企改革的目標有待進一步明確,因為從社會“可獲得感”角度來看,現在我們過多提的是國企做大、做強、做優,但是國企改革還承擔著另外一個任務,就是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第二,國企改革的路徑要“上下結合”。現在上面有了制度框架了,下面要不停地進行實驗和試點,當然現在已經有大量的試點,但是做試點要有一個前提,一定要有容錯機制。
第三,國企改革的動力機制有待平衡。我們現在強調的約束多而激勵少,所以改革很難推進下去。
過去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比較難,主要是執行誤區比較多。
第一,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股權多樣化,這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混合所有制只是股權多樣化改革的其中之一,混合所有制是國有和非國有的股權的混合。
第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等于國有資產流失,關鍵是改革的過程和操作要規范。
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于全部的國資國企改革,不要認為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就都實現了。
第四,重股權、輕治理。混合制改革就是股權大家混在一起,其實最為關鍵的是治理結構怎么變。
第五,重約束、輕激勵,重結果、輕過程。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個市場互相引進的過程,而不是政府一定要達到多大的比例。
怎么來解決?
第一點,必須以對每家國企進行分類、并向社會公布為前提。現在文件有了三類,公益類、競爭性商業類,戰略性商業類。關鍵一定要說清是哪類國企,要搞混合所有制,搞員工持股。如果是個壟斷型的企業,搞員工持股,把錢都給了自己的企業員工那是不合適的,一定是競爭性的國有企業,員工持股持的多,是靠新增的貢獻得到的,所以一定要有這么一個功能定位,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適用員工持股。
再一個分類分層,現代國有企業領導人也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按照政府官員的角色去管;另一類是按職業經理人管理。
第二點,國企改革必須一定要協同推進。
第三點,國企改革的四梁八柱都具備了,但是要實質推進的話,關鍵是要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應該是當務之急。國企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把規劃規劃的很好,四梁八柱,現在我們要執行,關鍵要破解執行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