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近日發布,要求到2020年,我國消費品品種豐富度、品質滿意度、品牌認可度明顯提升——
中國消費品:看品質,也看“氣質”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國消費工業品如何補上短板,由大變強,邁向既有品質、又有氣質的中高端?
消費崛起呼吁供給升級
數據顯示,2015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6.4%,而今年第一季度這一數字上升到了84.7%。“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第一拉動力地位進一步穩固,消費引領型發展模式確立。”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今年是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開局之年,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在加快,品質消費特征凸顯,品牌消費開始崛起。
然而,從供給端看,目前我國消費品工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仍然較弱,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近年來,大批中國游客去國外搶購智能馬桶蓋、電飯煲等日用品,讓“中國制造”陷入尷尬境地。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居民出境游超過1.2億人次,境外消費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購物,購買的商品從以往的高檔奢侈品轉向性價比高的日用消費品。
工信部副部長馮飛指出,隨著國際競爭加劇以及成本優勢減弱,我國消費品工業產業規模巨大而有效供給不足、制造能力較強而創新能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品種結構、品質質量、品牌培育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特別是近年來,部分消費流向境外,反映出我國消費品工業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難以適應消費升級的問題。
品牌“短板”亟須補齊
目前,我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快速變動和升級的時期,居民消費正從以衣、食為主的生存型、溫飽型向以住、行為代表的享受型、小康型轉變,從模仿型、排浪式的粗放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的精細消費轉變。
專家表示,部分消費外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消費品的品牌相比國外產品還處于弱勢;國內一些消費品品質好,甚至有大量國外人士到中國掃貨,但我國消費者并不認同。因此,推進消費品工業由大變強,品牌“短板”亟須補齊。
“紡織工業最大的‘短板’就是品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表示,我國紡織企業出口量大,但多數以貼牌產品為主,今后要把消費需求與文化結合起來,加大與世界知名服裝團體的合作,進一步推動自主服裝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王世成也表示,要努力提高品牌競爭力,推動家電、造紙、皮革、塑料、洗滌等多行業制定和完善技術路線圖、品牌發展質量提升規劃。
分業施策“差異視之”
消費品工業市場化、國際化程度高,行業差異化大,非公有制企業占絕大多數,產品主要面向最終消費者,消費者對消費品品種、品質和品牌要求高。
工信部表示,解決消費品“三品”方面存在的問題,最根本的措施是增加有效供給。馮飛指出,必須把改善消費品供給作為主攻方向和長期措施,主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能力,積極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能力,增強供給結構變化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
《意見》也提出,抓住制約消費品工業提質增效、創造品牌、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支持企業開發適應市場需求、滿足消費升級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
然而,改善消費品供給,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應結合消費品工業的特點“差異化視之”。工信部提出,要通過分業施策來實施“三品”戰略。
為此,工信部正在開展重點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進家電行業智能制造聯盟,促進智能可穿戴消費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在鉛蓄電池、造紙等行業,加強準入管理,推進綠色制造;在服裝、制鞋行業推行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式;推進食品企業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示范中心建設,加快鹽業體制改革,支持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開展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建設試點等。
抓住營商環境“牛鼻子”
“目前,大量的消費需求在海外實現,其實很多在海外買到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的,這說明問題并不在于我國的制造,而是在于消費品市場環境。”馮飛表示。
對于市場化程度高的消費品行業,“政府之手”該如何做呢?《意見》提出,強化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完善消費品傷害監測制度,加大線上線下質量監督抽查力度,推動建立健全消費品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法律制度。
對此,馮飛表示,政府要做的就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消費環境,讓消費反過來影響產品供給,要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加大懲處力度,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同時,加強各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共同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工信部今年將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營造良好市場環境2016專項行動,大力宣傳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試點,開展國際對標和品質對比活動,組織行業協會編制《升級和創新消費品指南》,建設消費品質量控制與技術評價實驗室,推進食品企業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示范中心建設,為消費品工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