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強調“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充分肯定了包括高速鐵路在內的多項工程技術成果,指出這些工程科技成果和其他一些成就、基礎科學突破一起,為我國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高鐵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過程,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到“中國制造”再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式趕超,形成了完整的高速鐵路勘察、設計、建設、裝備、運營、安全管理標準體系以及高鐵裝備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已成為“中國制造”和“中國速度”的標桿。中國高鐵成功開辟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速鐵路創新發展之路,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成功實踐。
一、中國高鐵的創新發展歷程
自2008年開通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高鐵以來,我國陸續建成世界上等級最高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世界上首條高寒高速鐵路“哈大高鐵”,世界上最長的高速鐵路“京廣高鐵”(2298公里)。截至2016年底,我國高鐵運營里程已突破2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5%左右。2015年我國還分別與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達成協議,合作修建“莫斯科—喀山”高鐵和“雅加達—萬隆”高鐵,成功實現中國高鐵由國內邁向世界的突破性進展。
我國高速鐵路取得的巨大成就,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相關企業后指出:“高鐵是我國裝備制造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李克強總理在不同場合強調,中國高鐵具有技術先進、安全可靠、性價比高、運營經驗豐富等巨大優勢。回顧中國高鐵的創新歷程,大致可劃分為四個時期:技術積累期(2004年之前)、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期(2004—2008年)、自主創新期(2008—2012年)和全面自主創新期(2012年至今)。
技術積累期:奠定高鐵創新發展的堅實基礎。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原國家科委就將“高速鐵路成套技術”列入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組織相關科研力量著手聯合攻關,為興建京滬高鐵做了必要的前期技術儲備。此后,鐵路部門依靠自身技術力量,立足自主創新,先后研制出以“中華之星”為代表的十幾種高速列車型號。雖然這一時期我國研發的高速列車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但通過自主研發,為下一時期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供了技術與人才儲備。
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期:為高鐵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2004年4月,國務院下發《研究鐵路機車車輛裝備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明確了高速動車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路線,原鐵道部會同國家發改委決定實施“以全面轉讓技術為前提,以引進核心和關鍵技術為重點,以國內企業為主體,以國產化為最終目的”的行動方案。我國引進四家世界最先進的高速動車組制造技術,成功搭建200公里和300公里兩個速度等級的高速列車技術平臺,成功掌握高速動車組的九大核心技術和十大主要配套技術。這一過程為我國高鐵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極大地推動了高鐵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的全面進步,大幅度提升了高鐵技術裝備水平。
自主創新期:有力支撐高鐵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2008年2月,原鐵道部會同科技部共同簽署《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提出建立并完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競爭力強的時速350公里及以上的中國高鐵技術體系。兩部委聯合行動,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項目合作為紐帶的方式實現科技創新,推動我國開展高速列車正向設計和自主創新。2010年具有高度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CRH380系列高速動車組相繼下線,成功實現對頭型、輕量化車體、轉向架、減振降噪、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的突破,為下一階段實現核心技術全面自主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全面自主創新期:推動高鐵創新跨入“中國標準”。2012年,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自主知識產權、安全可靠、標準化、系列化、簡統化、經濟性、節能環保等原則,我國積極推進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研制。2015年6月,中國首列標準動車組正式下線,標志著高鐵創新正式跨入“中國標準”時代。中國動車組技術標準體系在大量采用中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專門技術標準的同時,積極融入部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技術標準。同時,以出口高速動車組為突破口,帶動工務工程、牽引供電、通信信號、運營管理等高鐵成套技術出口,全面打造“中國高鐵”品牌,實現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戰略目標。
二、中國高鐵創新成功的關鍵因素
短短十幾年,中國在成為全球最大高鐵市場的同時,正成長為全球重要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取得的成就與發展速度十分驚人。中國高鐵的自主創新為什么能夠成功?關鍵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政府為主導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中國政府基于國情路情審時度勢,及時做好頂層設計和有效的產業整體規劃,在國家戰略層面上繪制了中國高鐵“四縱四橫”的發展藍圖,明確了中國高鐵機車車輛裝備“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路線。鐵路主管部門強勢整合國內市場,統一口徑整體對外談判。通過設置戰略買家和力推“關鍵技術必須轉讓、價格必須最低、必須使用中國品牌”的引進原則,既避免了國內企業各自為戰被各個擊破的窘境,又以有利地位低成本地跨越了高鐵強國有意為之的技術“護城河”,促進了國內企業與國際最先進技術平臺的高水平對接,為中國高鐵高起點自主創新奠定了扎實基礎。
二是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企業是市場主體和產業主體,更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中國高鐵企業充分利用市場這一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力量,推動高鐵快速發展。首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高鐵企業的創新方向。中國高鐵要針對本國復雜地質氣候條件以及長距離、高密度、不同速度等級共線跨線運行等技術需求,開展高速鐵路技術的研發創新。其次,以市場競爭為目標,加速提升高鐵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原南北車兩大企業、三大技術平臺為代表,基于市場原則展開同行業內的有序競爭,實現高速鐵路的自主創新。再次,以產業協同為動力,撬動全產業鏈的創新發展。高鐵作為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其創新過程是一項跨學科、跨專業、跨行業的復雜系統工程,必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促進高鐵全產業鏈的創新發展與整體升級。
三是充分依靠產學研“三位一體”的科技和人才資源。注重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各自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科技與人才的中堅力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研項目為依托,構建產學研“三位一體”相結合的開放式創新平臺,是中國高鐵成功創新的關鍵。產學研“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模式,既立足當前,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支撐高鐵產業迅速發展;又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引領未來高鐵產業持續協調發展,形成了對中國高鐵創新的有力支撐。
四是大力弘揚奉獻、開拓、卓越的高鐵精神。精神是力量的源泉、行動的先導。中國高鐵在短短十幾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精神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鐵路人的“火車頭”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與以國家利益為重、敢擔當、勤學習、重實干、爭創新的鐵路品質相結合,凝結成愛國奉獻、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強大精神力量,成為實現中國高鐵創新發展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三、中國高鐵創新發展的有益啟示
認真總結中國高鐵創新發展的成功經驗,對當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深刻的啟示,對其他行業尤其是市場規模巨大、產品系統復雜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啟示之一: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高鐵技術具有高度復雜性和綜合性特征,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2004年國務院批準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從國家層面構建了中國鐵路運輸發展的戰略藍圖,在此規劃指導下,鐵路主管部門通過統一市場、統一對外談判、統一產品采購等制度手段低成本引進國外先進動車組技術,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為動力的集智攻關局面,充分彰顯了高效的組織動員力、權威的指揮協調力和步調一致的堅強行動力,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啟示之二:堅定走自主創新的道路,保持“以我為主”的戰略定力。中國高鐵之所以能在短期內脫穎而出,重要原因在于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以實現核心技術獨立自主為目的進行實踐探索。在全球化時代,對全球創新資源的利用更為便利,但是核心技術尤其是能夠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資源變得更為稀缺,難以從公開市場上通過交易獲得,必須依靠自主創新。中國高鐵奮斗的歷程表明,鐵路人在各個發展時期始終堅守自主創新意識,以“以我為主”的戰略定力塑造真正的創新自信。中國當時引進技術有一項重要政策:所有零部件必須為國產,即使國內暫時造不了要買國外制造的,外國公司也必須和國內企業合資經營,才可以進入采購名單。諸如此類的政策,就是對自主創新意識和定力的生動詮釋。
啟示之三:著眼于長本事的“市場換技術”,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推動全產業鏈發展。以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換取國外先進技術并不困難,難的是引進技術能夠做到消化吸收,關鍵技術能夠做到突破掌握,復制性模仿能夠提升為探索性創新。換言之,不是簡單地以市場換技術,而是要掌握關鍵技術,更要著眼提升自主創新和持續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中國高鐵從引進伊始,便確立了“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基本方針。由此不僅幫助中國高鐵產業建立起現代化的制造體系,還獲得了完整的產品生產與運營經驗,以最小的代價、最短的時間推動高鐵全產業鏈的大發展。
啟示之四: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重要領域和關鍵行業的體制優勢和主力作用。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和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效益見效慢的關鍵行業,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體制優勢和主力作用尤為重要。正是依托體制優勢,鐵路行業的大型國有企業才能夠以國家戰略和國家利益為導向,以國家重大項目為依托,以強大的組織號召力為保障,整合龐大的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在統一目標下的有序分工協作和互利共贏,最終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并通過自主創新建立中國標準,實現了從追趕走向引領的歷史性跨越。
(作者:徐 飛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