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 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的關鍵之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切實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清我國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落實好中央確定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努力打牢經濟長期增長的根基。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為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國經濟延續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總的特點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質量和效益提高,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增強,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且不確定因素增多。越是面對復雜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就越要認識到今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在全面分析國內經濟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給出的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要努力排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結構調整升級和增長動力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和優化發展。
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的關鍵之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切實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清我國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落實好中央確定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努力打牢經濟長期增長的根基。
一、辯證看待經濟增長的短期壓力與長期趨勢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為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國經濟延續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總的特點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質量和效益提高,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增強,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特別是經濟增速仍然存在較大下行壓力,使得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悲觀的預期。面對經濟運行的短期壓力,我們更要看清長期前景和趨勢。今后一個時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作用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并沒有改變,隨著結構調整升級和增長動力轉換,我國經濟長期增長仍具有較大的潛力。
深化改革開放將釋放出新的紅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來,中央陸續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方案和政策,不斷形成推動改革的強大力量,調動各個方面加快改革的積極性,釋放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紅利。新的改革開放舉措將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產業調整升級、企業多元創新,將提升民間資本活力、國有經濟效率、社會組織和個體創造力,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水平。
新型城鎮化將創造新的需求空間。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城鎮化速度可能放緩,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會提升內需的潛力。隨著城鄉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等改革的深化,大量農民工及其家庭將真正實現市民化,對擴大消費有較大的帶動作用。新型城鎮化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等,會拉動城鎮設施改造升級的投入,帶動城鎮化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同時,新型城鎮化促進各類服務業全面發展,有利于拓寬居民消費升級的空間。
新的區域發展戰略將拓展新的增長帶。我國新常態下實施的三大戰略,即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進一步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優化經濟發展空間布局的重大戰略舉措,有利于推動幾大區域戰略互動,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支撐帶。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把區域對外開放與區域協調發展結合起來,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開發合作新平臺,將發揮拓展新的經濟增長帶的重要作用。
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且不確定因素增多。越是面對復雜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就越要認識到今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根本點在于穩定大局、不斷進取,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協調短期與長期的關系,解決穩定與發展的矛盾。
努力在穩增長中提高質量和效益。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首先必須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切實增強經濟向上向好的穩定性,才有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升。同時,要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統籌實施好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微觀政策、改革政策和社會政策,深化、細化、具體化政策組合。
依托深化改革提升長期增長動力。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就是最大的穩定。要把各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明確標注出來,排出優先序,重點推進,以改革發展政策引領經濟政策,增強社會信心,引導市場預期。要搞活微觀基礎,深化創新驅動,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增強長期增長潛能。
統籌兼顧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堅決守住金融風險、社會民生、生態環境等底線,有重點、有針對性地解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問題,全面部署和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保障社會和諧穩定。
三、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在全面分析國內經濟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給出的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要努力排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結構調整升級和增長動力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和優化發展。
抓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四項工作重點。一是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已部署的各項任務,鞏固已取得的工作成果,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完善政策措施,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二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用改革的辦法多措并舉推進“三農”工作,穩住農業農村這個“基本盤”。三是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利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四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范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
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要按照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深化國企國資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民間投資作用。加快推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穩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有序推動民營銀行發展,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重點地擴大對外開放。完善跨部門的統籌機制,著力推進財稅、金融、土地、城鎮化、社會保障、生態文明等基礎性重大改革。
更加注重統籌協調推進改革。一是要把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相協調。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制約經濟穩定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完全等同于結構調整,但中心內容是化解結構矛盾,要圍繞產業、區域等結構性問題及體制原因深化改革,推動制度和機制創新,為結構調整升級創造有利的體制環境。二是要把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相協調。供給側改革是對資源配置過程進行的改革,盡管具有引導和激發需求的作用,但仍受到需求條件和需求體制的制約。必須在深化供給側改革的同時推進需求側改革,包括城鄉體制、收入分配體制、投融資體制等改革,并協調好兩類改革的關系。三是要把中央改革取向與地方改革過程相協調。中央的改革政策需要地方去落實、細化或試點,協調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進程相當重要。既要抓好重大改革頂層設計,也要充分調動地方和基層推動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中央部門推進的條條改革與地方政府推進的塊塊改革,要保持有序、協同推進并相互配合,防止脫節、扭曲以至相互矛盾,增強改革進程的整體效應。
四、堅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
宏觀經濟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要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的政策,推動供需結構有效匹配、消費升級和有效投資良性互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為深化改革創造有利環境,為長期增長提供好的基礎。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我國的政府負債率與國際比較仍處于較低水平,相對于預期經濟增長率,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和國債發行規模仍有空間。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進一步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財政政策對結構調整的促進作用。研究總結發行地方政府置換債券的做法和經驗,在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基礎上拓寬地方融資渠道,發揮好地方政府配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
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進一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降低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拓寬債權、股權等融資渠道,發展各類股債結合產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加強對跨境資本的監測監控。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注重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搭配。這兩大宏觀經濟政策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我國總量矛盾的深層原因是結構問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應加強結構性調控。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框架下,協調兩大宏觀政策的關鍵是防止貨幣政策波動。如果貨幣政策過度收緊,市場利率迅速抬升,財政政策在擴大支出、減稅降費方面的效果必然受到影響。從支持積極財政政策的有效實施看,貨幣政策要堅持穩健的主基調,統籌用好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使貨幣信貸保持穩定適度增長,使資金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和機制。近幾年來我國的宏觀調控在思路、方式和手段上有不少創新,突出表現是把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控結合起來,把需求調控與供給管理結合起來,把經濟調控與深化改革結合起來。進一步創新宏觀調控的方式和機制,要更加注重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堅持從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實際出發,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來推動各項經濟工作;更加注重預期引導,及時發布宏觀數據信息,明確和穩定宏觀政策取向,定期發布深化改革的方案和政策措施;更加注重處理好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的關系,使短期調控政策有利于支持經濟持續增長,使長期發展政策有利于促進經濟穩定運行。
(作者:郭克莎 華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