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發展新經濟 培育新動能
【添加時間:2016-09-02 】   來源:天津日報 分享:
  觀點摘要
 
  新經濟并不是一個什么都能往里裝的筐,其最本質的屬性是代表生產力發展的先進方向,那些紅極一時卻最終曇花一現的事物不在其范疇之中。
 
  我們提出的新經濟,既不是一個新領域,也不是一個新時期,更不是一個新現象,它是區別于傳統經濟的新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形態,它需要經歷從開放包容到系統集成的演變路徑。
 
  新經濟通過加速改造傳統產業,正成為重塑經濟生態系統的重要力量。
 
  新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使“人”超越“物”成為經濟中最活躍的生產要素,整個經濟發展模式都應依據這一變化進行調整,尤其是我們認識和駕馭經濟的思維方式也必須隨之發生根本轉變。
 
  當前階段人的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新經濟的發展、新動能的培育更是須臾離不開人才的支撐。
 
  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關鍵是要形成有利于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讓人才、技術、資金、創意、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能夠自由充分地流向新經濟領域。
 
  今年3月,“新經濟”一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7月李克強總理在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促進新動力成長,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培育新的經濟結構,積極釋放新型城鎮化帶動擴大有效需求的潛力。當前,舊動能增長日益乏力,新動能異軍突起,其帶來的深刻變化和深遠影響仍有許多沒有進入現有視野,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新舊動能平穩接續,新經濟必將撐起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天地。
 
  異軍突起,新特征錨定中國經濟“雙中高”
 
  新經濟是什么?簡言之,新經濟是新常態背景下呈現的新的經濟形態,是包含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在內的新的經濟體系。區別于傳統經濟,新經濟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
 
  首先,高能要素屬性是新經濟最顯著的特點。高能要素屬性,就是由于自身聚集了超高能量,因而具備以極小投入換取極大收益的屬性特征。例如,只有50人的研發阿爾法狗的公司,卻讓Google報出4億英鎊收購價。《熊出沒》系列動畫片80%的工作都是在一張桌子上完成的,卻實現產值30多個億。2015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對北京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0%左右。新經濟以極低的土地車間廠房占用,極少的水電原材料耗費,創造了極高的產值和社會影響力。
  
  其次,代表先進方向是新經濟的本質屬性。新經濟并不是一個什么都能往里裝的筐,其最本質的屬性是代表生產力發展的先進方向,那些紅極一時卻最終曇花一現的事物不在其范疇之中。以滴滴出行、美團網、百度百科、紅嶺創投等為代表的分享經濟就是典型的新經濟,它們廣泛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們以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支付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為基礎,在全社會范圍內整合并分享海量的分散化資源,這代表了新一輪信息革命的方向和趨勢,必將進一步帶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
 
  再次,從開放包容到系統集成是新經濟的形成路徑。與上世紀90年代美國《商業周刊》所提過的新經濟不同,我們提出的新經濟,既不是一個新領域,也不是一個新時期,更不是一個新現象,它是區別于傳統經濟的新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形態,它需要經歷從開放包容到系統集成的演變路徑。一方面,新經濟的覆蓋面和內涵非常豐富,既有三產中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也有工業制造當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等,還涉及到一產當中像有利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以及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等。另一方面,通過系統集成,新經濟的整體效能必然超越部分之和。規律表明,各新技術、新業態的萌生、發展、演進都遵循自己的“S型曲線”,而一旦重大核心技術發生突破、主導性產業真正確立,其他相關新技術、新業態就會迅速向其靠攏歸并融合,最終形成反映新經濟特征的一束“S型曲線”。歷史上,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以電力、內燃機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都是這樣一個過程。
 
  方興未艾,悄然改變發展格局的關鍵變量 
 
  新經濟正在深刻改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它已經成為反映經濟冷暖的晴雨表、衡量發展潛力的度量衡、影響政策走向的關鍵量。
 
  新經濟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保障就業民生的重要支撐。從總量看,新經濟整體產出約占社會全部產出的三分之一。從增速看,全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28.2%,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8.7%,預計未來5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速將達到40%左右。從微觀主體看,上半年全國新設市場主體日均超過4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1.4萬戶,企業活躍度保持在70%左右。從吸納就業看,新經濟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比傳統經濟明顯更強,尤其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表現更為搶眼,2015年我國分享經濟領域提供服務崗位約5000萬個,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總人數保守估計已經超過5億人。
 
  新經濟改變了整體經濟的結構和素質,正在重塑整個經濟生態系統。一方面,憑借其自身的快速發展,新經濟正成為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重要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服務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都呈現加速發展勢頭,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1%,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新經濟通過加速改造傳統產業,正成為重塑經濟生態系統的重要力量。新經濟突破了傳統經濟模式下各行業各領域單兵突進的局限,通過“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的技術路線實現了與傳統經濟的良性互動,通過分享經濟、移動互聯、移動支付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推動了經濟生態系統的全面優化。
 
  “互聯網+”對自行車等傳統領域的大規模改造就是經典案例。改革開放以來,傳統自行車行業受到巨大沖擊,一大批老企業老品牌銷聲匿跡,天津“飛鴿”這個新中國最早的自行車民族品牌也陷入困境瀕臨倒閉,2015年飛鴿車業引入“互聯網+”和智能化設計理念,研發國內首款“超級自行車”,實現了防偷盜、運動音樂、數據監測、自行車通信四大系統功能,擁有了90多項專利,售價一下子從原先幾百元提高到幾萬元還供不應求,一個老國企借助新科技實現了華麗轉身,其打造的融合綠色出行、娛樂健身、自然時尚等因素在內的新消費觀也為很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樣板。
 
  新經濟使“人”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我們轉變思維模式的邏輯起點。新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使“人”超越“物”成為經濟中最活躍的生產要素,整個經濟發展模式都應依據這一變化進行調整,尤其是我們認識和駕馭經濟的思維方式也必須隨之發生根本轉變。隨著新經濟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地位越來越重要,耗電量、鐵路貨運量、銀行新增貸款等傳統經濟指標反映經濟活動的效能下降,而體現人的活躍度和流動性的指標,如人員流量、移動通信和網絡流量,用以計算城市人口流動信息的實時鐵路出票量數據、機場航班流量數據等,逐步成為觀察經濟風向的新指針。這不僅僅是評價指標的調整,更反映了經濟運行內在機制的根本變化。伴隨著新經濟的成長壯大,“生產什么、為誰生產、怎樣生產、由誰生產”這些最基本的問題都將被重新定義,生產要素、產業鏈條、市場格局、組織管理模式都將發生革命性變化,助推經濟駛入基礎更牢、平臺更高、運行更穩的發展軌道。
 
  順勢而為,激活支撐新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
 
  加快發展新經濟,關鍵要高度重視三方面因素。一是人的因素,二是體制的因素,三是政策的因素。
 
  第一,始終以促進“人才解放”、保障“人才流動”為新經濟發展筑牢人才根基。“得人者興,失人者崩。”當前階段人的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新經濟的發展、新動能的培育更是須臾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李克強總理說,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最重要的就是把發展轉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
 
  本屆政府最鮮明的治理特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其核心要義就是要把“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出來。今年6月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的措施,把科研人員從繁瑣的表格和審查中解放出來。同時,還決定在近兩年已經取消272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基礎上,再取消47項職業資格,把大中專畢業生和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從考取各種“資質”和“上崗證”中解放出來。
 
  要繼續以促進“人才解放”、保障“人才流動”為核心,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改革,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戶籍、學歷等一切限制,切實解決科技人員離崗離職創業、社保轉移接續、知識產權保護、科研成果轉化中的個人收益等突出問題,著力降低就業創業門檻,維護有利于創業創新的良好環境,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成長創造空間。
 
  第二,構建有利于各種生產要素向新經濟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關鍵是要形成有利于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讓人才、技術、資金、創意、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能夠自由充分地流向新經濟領域。
 
  2015年“互聯網+”領域吸引了全國超過50%的創業投資資金、70%的天使投資資金,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登記企業增速達到63.9%。今年1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在天津、上海等12個城市新設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但我們也看到,在一些行業還存在壟斷程度高、民間資本進入障礙多的問題,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只有2.8%,大大低于全部投資增速。
 
  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引導滯留在僵尸企業中的要素進入新經濟,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寬松便利的市場環境。繼續推進“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等商事制度改革,真正為企業登記注冊、生產經營、投資融資等提供便利,真正打破形形色色的“玻璃門”“彈簧門”,進一步降低新經濟發展成本,進一步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讓大量社會資源涌入新經濟領域。
 
  第三,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加快新經濟發展打造理想平臺。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開展,全社會的創業創新熱情不斷高漲,為新經濟蓬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通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創業與創新的聯動,有助于技術創新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利于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有利于以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服務創新帶動改造傳統經濟要素。北京、上海、深圳等創新要素集聚城市“雙創”成果正在呈指數級增長,全球創業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創業指數為79%,遠高于全球51%和亞洲64%的平均水平。
 
  要繼續搭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客等多方協同的“雙創”平臺,創新生產經營模式,促進分享經濟成長,積極調動民間資本、民營企業的積極性,使創新“基因”更加廣泛地植入各行各業。要持續推進“眾創”“眾籌”“眾扶”等新型創業創新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支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千萬科技人員創新的智力活力,以活躍的創新創造活動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為新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作者:郭斐然 黃文川 分別為求是雜志社編輯,天津日報社副總編輯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