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針對“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機遇,提出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在“十三五”時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第一個百年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全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進生態治理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兩位一體”、“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五大發展理念是個有機整體,綠色發展注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綠色發展不僅要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也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方面。沒有綠色發展帶來的青山綠水,再多的金山銀山,也沒有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沒有綠色發展建設的生態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再發達,也不可能有人民群眾的幸福小康生活。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實現總體小康;然而,我們在享受著改革開放美好成果的同時,也飽嘗著非綠色發展所帶來的苦澀惡果,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資源枯竭、生態失衡、水污染、沙漠化等問題,已經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生活,甚至威脅全面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正視綠色發展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階段的特殊重要性,高度認可綠色生態文明價值。
堅持綠色發展要重視生態產品價值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生態文明建設逐漸成為短板,綠色發展被人們所輕視,盡管有很多因素,但也與我們對綠色生態本身的認識有很大關系,與我們對生態產品價值的形成、理解、認識、交換等關系的認識不到位有直接關系。堅持綠色發展,就要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生產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深刻地認識綠色發展中的生態產品價值。生態產品有其特殊性,如有地域性特征,只能在一定的空間單元發揮作用,比如A地的新鮮空氣,對距離較遠的B地就沒有作用。個別生態產品有不可計量性特征,如清新空氣、清澈藍天的消費是集團性的,難以對個人消費進行計量。部分生態產品還是無形的,是以生態服務的方式來提供的,比如森林、草原、海洋、濕地是制造生態產品的機器,體現了生產生態產品的能力,這些能力一旦被破壞,生態服務就不復存在。綠色發展就失去了基礎。
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的發展由兩大類構成,一類是高質量物質產品構成的經濟發展;另一類是以清潔水源、清新空氣、清澈藍天等產品構成的綠色發展。從當前我國情況看,大量物質產品存在產能過剩,而優良生態產品卻供不應求。馬克思曾經一度認為資本主義生產中可使用的環境資源是無限的,因為這是純自然要素的東西;到后來發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純自然資源的攫取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今天,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已經浮出水面,生態產品供不應求導致綠色發展成為短板,直接影響到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身心健康。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地豐富生態產品的內涵,深刻理解生態產品性質,確立綠色發展的觀念。
生態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馬克思所提到的純自然要素的空氣、水源、氣候、森林等;另一類是在人類開發活動時對自然要素形成了破壞,人類再經過勞動加工后所形成的人工自然要素,如通過植樹造林增加碳匯,通過水土保持凈化水源等;為了保護生態、人類還普遍采用制造氧氣、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防風固沙、清潔空氣、減少噪音、吸附粉塵等方式保護和凈化生態。這些活動與馬克思所指出的商品本質——耗費人類勞動是完全一樣的,這些勞動創造的產品與其他物質商品一樣,為人們所使用。所以,這些產品與馬克思研究的商品具有同樣的特性,凝聚著人類的一般勞動,具有使用價值。從價值角度看,綠色產品,因其特殊的形態,其價值表現為自然的價值,體現為自然物體間以及自然物體對整體自然系統所產生的功能,如水土保持能夠帶來清潔的水源。同時,所有自然物體有機結合形成生態功能,這種功能可以理解為廣義的價值,如宜人氣候、清澈藍天、清潔水源、低排放、低消耗等等共同構成適宜人類生存的綜合生態功能,這也是人類生存的環境價值。從更宏觀的層面上看,生態系統則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對人類產生明顯的環境價值,這從根本上體現出綠色發展的價值。
認識生態產品價值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首先,有助于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人依存于自然界而存在。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它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馬克思說:“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1頁)從最基本的關系上看,人作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受其影響制約的,所以馬克思將其總結為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物質,“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同上)但人對自然界也有能動性,表現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其中正向的作用是尊重自然、改變自然,堅持綠色發展,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存條件;反向作用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界生態平衡。認可生態產品價值就是尊重自然規律,堅持綠色理念,肯定人類與自然界是平等的,人類既不是自然界的奴隸,也不是自然界的上帝,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過程中,人類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而要與自然界和諧相處。
其次,有助于建立保護生態區人民發展權利的理念。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有人類居住,他們也應有自己的發展權,也要走上實現全面小康之路,但他們發展的內容并非生產有形的物質商品,而主要是通過保護生態自然,修復在過度開發過程中被破壞的生態環境而創造更多的生態產品,他們的勞動成為綠色發展的主體。但是由于生態產品所具有的特性,他們勞動所創造的產品不能像商品一樣買賣,所以,承認生態產品的價值就是要通過制定政策制度,使各級政府通過轉移支付購買公共生態產品,通過這樣的形式,承認生態產品的價值,也是堅持綠色發展,保護生態區人民的發展權利。
第三,有助于建立起合理的生態價值補償的理念。從理論上分析,生態區人民以生產生態產品為重點,相對就會放棄發展經濟的權利,同時他們以自己的勞動使廣大人民獲取了良好生態產品。如上游生態區人民植樹造林,實現水土保持使中下游人民得到潔凈的水源,對此,就應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中下游經濟區至少應該以上游人民為保護水源所付出的勞動予以補償,以承認清潔水源的生態價值。
第四,有助于建立起全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理念。由于生態產品的特性決定了生態產品價值難以準確定量化,這為生態價值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量的全面評估帶來困難,但只有首先建立起綠色發展理念并具體為生態產品價值的觀念,才能為下一步工作的深化創造條件。當前重點是要運用“兩只手”來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一是運用政府這只“有形的手”,通過生態建設資金安排、轉移支付和生態補償,實現部分生態產品價值;二是運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通過部分生態產品價值的科學計算,如植樹造林新增的碳匯、污水治理的各種成本等等,進行各種排放權的交易,再實現部分生態產品的價值,最終以先進的科學手段與方法,使生態產品價值得到全面的實現。
(作者:楊慶育 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