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到形成“一帶一路”規劃的總體思路,再到60多個國家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戰略倡議逐漸深入人心,廣袤的歐亞大陸迎來了打造共同繁榮發展的命運共同體的新契機。
倡議建設“一帶一路”彰顯了中國的擔當,這個偉大戰略的實施卻任重而道遠。前不久,民進中央召開專題研討會,邀請會內外專家學者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深入研討。與會人士就“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企業“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投資風險、生態安全、民族宗教、人才培養、發揮地方比較優勢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積極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與發展建言獻策。
“‘一帶一路’的合作不僅體現在沿線國家的共同推進上,更是一項團結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的宏偉工程,是統一戰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職責所在。”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
下好戰略先手棋
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羅富和指出:“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要立足打造與相關國家的命運共同體,讓全世界更多地理解中國的發展模式和道路選擇;要高度重視各種風險的防范,包括政治風險、金融風險、環保風險和社會風險等。”
“‘一帶一路’是時代空間的拓展,預示著人類文明由海洋文明到大陸文明復興時代的轉型。它打通的是全球貿易的新時代,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成本洼地和動力發源地,將給整個世界帶來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張孝德如此看待“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將帶來的深遠影響。他同時指出,對于我國來講,要完成戰略的內部轉型,實現由學習跟從戰略向創新引領戰略的轉換,重新思考和謀劃中國的區域發展,特別是西部發展戰略實施的新空間、新模式。
“‘一帶一路’一定要旗幟鮮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提出,要高舉貿易全球化、貿易自由化、世界互聯互通、重做世界經濟地理和共贏主義等“五個大旗”。“‘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要對沿線國家優先主動削減關稅實施水平、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提高對沿線國家的國際發展援助等。”
北京師范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胡必亮認為應處理好政府、市場、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市場是主導,企業是主體,要讓市場和企業作為主角。政府應成為建立公平競爭的秩序和環境的主持者,從擔保、融資、稅收、信息和人才培訓等方面提供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相繼提出了多項國家發展戰略。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這幾項國家戰略在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調整產業結構和推動基礎設施發展等方面是高度耦合的,應協調好“一帶一路”戰略與其他國家發展戰略之間的關系。
民進天津市委在相關調研報告中提出,中國要以創造性的亞洲外交為依托,在周邊不同方向采取不同舉措、達成不同目標,而又彼此依托、共同推進亞洲及周圍地區的共贏發展,包括強化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推動中印形成戰略互信、促進中國—東盟關系更上一層樓等。
文化交流是打通一切交流的入口
“‘一帶一路’戰略是單極化全球格局的大背景下,在世界核心地區探尋構建和諧共存的區域文明,形成多樣化的世界新文明均衡體系的歷史探索。”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與區域管理系主任陸軍表示。
文化交流是打通一切交流的入口,也是其他各項交流最后成敗的決定因素。民進陜西省委建議,我國應與沿線國家全面開展文化藝術交流。充分利用中華厚重、豐富的文化資源,積極開展音樂、戲劇、舞蹈、美術、影視、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交流,扶持創作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藝術精品,建立文化藝術創作平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通過構建各類合作交流平臺,發揮文化藝術交流的強大潛在作用,激發沿線國家人民探尋和感受異國文化的需求,消除陌生感、距離感和不信任感。
“以文化交流為紐帶,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發展規模和層次,打造絲綢之路文化和品牌,建設絲綢之路旅游經濟帶,促進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共識。”西北師范大學地理環境學院教授馬忠說。
民進甘肅省委指出,從資源稟賦來看,絲路沿線各省區,如甘肅、寧夏、新疆等地擁有豐富和多元的獨特文化資源優勢。但由于這些地區生態脆弱,很多地方不具備發展第一、二產業的條件和優勢。因此,大力發展以文化旅游產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既是絲綢之路沿線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國家實施好“一帶一路”戰略的客觀要求。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相關國家硬件建設上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在人才培養等軟件配置上的保障支持。民進湖北省委副主委葉青建議,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應有意識地增設小語種專業與課程,積極培養語言人才;促進內陸人才走向絲路國家,吸引更多絲路沿線國家的學生走進來;積極組建絲綢之路學院和大學聯盟等交流合作平臺,促進高校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民進天津市委提出,在“一帶一路”戰略中需要發揮漢字的強勁力量,漢字應對漢字文化圈以至于更大范圍內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做出貢獻。建議建立“漢字研究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智庫,通過古籍整理厘清漢字變遷,展望漢字發展之路,為漢字研究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開辟一條可行的語言溝通之路。
建設一條綠色生態之路
多位專家指出,“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生態保護形勢嚴峻。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余德順說,陸上絲綢之路主要經過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歐亞大陸腹地,這是全球生態問題特別突出的地區之一,而海上絲綢之路的沿岸國家幾乎都是發展中國家,海洋環境和生態問題長期存在,同樣不容忽視。
妥善化解“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中的各項環境矛盾沖突,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綠色之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至關重要。民進貴州省委在相關調研報告中指出,在我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規劃建設中,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持續推進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研究室主任包安明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引領必須進行跨區域環境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合作,增進國家間的互信,推動‘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
民進貴州省委提出,跟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比,中國在環保方面具有優勢,積累了更多教訓和經驗,沿線的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可以從中國得到先進的環保技術和實用理念;當前應該加快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高鐵、清潔及可再生能源、特高壓、4G等環保綠色產業走出去。
民進江西省委提出,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帶動下,長江經濟帶將是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的地區。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濕地生態保護首當其沖,應建立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補償制度,以有效保護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系統。